曲率航行试验成功的欢呼尚未散去,王童心已将目光投向月球。那片布满陨石坑的荒芜之地,既是人类探索星空的跳板,也是验证新理论的绝佳试炼场。星月盟紧急决议后,一支由各国精英组成的建造队,携带着改良后的星舰部件与知识全息库备份,向着月球进发。
当星舰缓缓降落在月球最大的环形山边缘,众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环形山底部散落的远古建筑残骸,与当年在月球探索时发现的遗迹如出一辙,石壁上的共文符号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但兴奋很快被现实击碎:月球的低重力让搬运巨石变得异常困难,扬起的月尘如锋利的砂砾,迅速腐蚀着青铜工具和蚕丝防护服。
这样下去,不出十日,我们的装备就会报废!陈三叔举着布满蚀痕的斧头,火星溅落在月壤上。更棘手的是供氧问题,中原匠人带来的巨型皮囊风箱,在低气压环境下根本无法正常运转;阿拉伯发明家设计的植物制氧舱,因缺乏合适的土壤,幼苗刚发芽就枯萎。
王童心蹲下身,抓起一把月壤。这些细沙般的物质在手中流动时,竟呈现出奇异的螺旋轨迹,与曲率航行的数学模型隐隐呼应。他突然想起《山海经》中昆仑悬圃,甘露自出的记载,或许月球并非死寂之地,只是缺少激活生命的钥匙。
建造队转而在环形山内壁开凿洞穴作为基地。中原的凿岩工匠利用榫卯结构搭建支架,希腊工程师用几何原理计算承重,玛雅祭司则根据星象选择开工时辰。当洞穴初具规模时,王童心带领众人将从地球带来的黑色矿石粉末与月壤混合——这些矿石曾在改良三螺旋作物时发挥奇效,此刻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竟与月壤自动融合成蜂窝状结构,既隔热又透气。
植物培育迎来转机。团队尝试将三螺旋作物的基因嵌合技术应用于月球。他们把南极耐寒苔藓的特性融入胡麻,将沙漠梭梭树的耐旱基因注入棉花。当第一株改良植物在混合土壤中生根时,奇迹发生了:叶片在吸收月光后,竟分泌出一种透明黏液,这些黏液凝固成膜,自动包裹住植株,形成天然的防护层。
但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某个月夜,基地的地震监测铜壶突然剧烈晃动——月球表面传来持续的震动,环形山边缘的碎石如雨点般坠落。王童心在紧急疏散众人时,发现震动频率与知识全息库中检测到的未知数据片段产生共鸣。更诡异的是,那些正在生长的植物,此刻竟集体转向震动传来的方向,叶片闪烁的频率与震动节奏完全一致。
震后排查中,团队在环形山深处发现了一道裂缝。裂缝中渗出黑色的黏稠物质,其质地与当年在月球神殿遭遇的神秘黏液相似。当王童心用琉璃果碎片靠近时,黏液突然沸腾,露出埋在下方的奇异化石——这些化石呈现出半植物半矿物的形态,内部的纹理与三螺旋作物的基因结构惊人相似。
这说明月球曾有生命存在!王童心的声音在洞穴中回荡。但喜悦很快被担忧取代,这些化石的存在证明月球环境发生过剧变,而此刻的震动,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危机?建造队被迫暂停工程,转而研究化石与震动的关联。
波斯占星师通过观测月相,发现震动与地月距离存在微妙联系;中原博士在《淮南子》中找到月有盈亏,地有动静的记载;希腊学者则用几何模型推导出,当月球处于特定轨道时,环形山下方可能产生应力集中。根据这些发现,团队在基地周围设置了由青铜铃铛和绳索组成的预警系统,一旦震动加剧,铃铛就会发出不同频率的声响。
就在基地建设逐渐走上正轨时,又一场灾难降临。一场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席卷月球,强烈的辐射穿透了简易的防护层。危急时刻,玛雅祭司想起古老传说中神树之叶可挡烈日,众人迅速将植物分泌的黏液涂抹在洞穴内壁。奇迹再次发生,黏液在辐射下竟形成发光的防护膜,将致命射线隔绝在外。
当第一座月面农场建成时,嫩绿的植株在月光下轻轻摇曳,改良后的胡麻结出了饱满的籽粒。王童心站在农场中央,望着地球在月球天空中缓缓升起。琉璃果碎片在他怀中微微发烫,那些化石、震动与未知数据的谜团仍未解开,但此刻,人类已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种下了文明延续的希望。而在环形山深处,更多的秘密,正等待着被揭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