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春天里的故事 (一)

换源:

  转眼到了三月,天气越来越热。我一如既往,每天除了上学就是放羊。也许是对我放羊的鼓励,也许是兴致使然,我爸破天荒地给我讲了一个打春牛的故事:

“话说这打春牛又叫鞭春。原本是人们在立春那天进行的一个活动仪式,也是咱们国家各地都会举行的民俗之一。就是用彩条布鞭鞭打泥塑春牛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同时,也借此来提醒人们及早春耕、别忘农时,只有跟牛那样辛苦劳作,新的一年才有好的收成。”看着爸爸模仿收音机里说评书的,有板有眼地说话的滑稽样子,我忍不住想笑。

只有村里辈分最高、名望最好的老人才有资格在打春牛仪式上持鞭打牛。主持人会跟着鞭声高喊:“迎来芒神,鞭打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四打六畜兴旺,五打万事大吉,六打天下太平……”这时候,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众人掌声雷动鞭炮齐鸣,好不热闹。

打完春牛,人们还会有一段耕作戏表演。参与表演的人穿着戏服,男人牵牛、女人掌犁,边耕边扭,动作夸张俏皮,把春耕过程演绎得惟妙惟肖,惹得台下笑声一片。

尽管爸爸讲得绘声绘色,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可这个活动自我记事起就没见举行过。

转眼到了放风筝的季节。“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在脑海萦绕不休的风筝,牵扯着我的思绪飞走了。那时天空中飞翔的飞筝没有一个是买来的,都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简陋的很,只是一张牛皮纸和木棍、线绳的组合,没有任何美丽的图案造型,是清一色的方块风筝,即使画上喜欢的颜色图案,飞到天空中也一样了。

虽然我很想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可是家里人没空给我做这玩意儿。我只能跑到田里,跟在别人后边疯跑,用热脸贴着别人的冷屁股,别人牵着风筝在前面奔跑,我跟在后面一起傻跑。看到风筝在空中翻着跟头往下掉,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惊呼。稍有不慎,便会招来别人的白眼儿伺候。

一天,竟在田埂下发现一个被人遗弃的风筝,捡起仔细观看,牛皮纸做的风筝面已刮撕得七零八落,飘带也残缺不全了。好在十字木棍交叉固定,栓着扯断的丝线,我高兴的差点儿蹦起来,决定带回家修复,也许可以飞起来。

可我根本就不会弄,只好对着破风筝运气。

两日后,大姑来看奶奶,见到垂头丧气的我,问明原委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教我扎风筝。

大姑扎风筝水平很高,立即动手,先用缝衣线将边角开线缝紧,续接加长两条飘带,调从家里找到一团旧线绳,紧紧拴在风筝上面,节连接风筝线绳长短,修好后的风筝和街面上卖的不相上下。

最简单的风筝只是用两根细竹劈子绑出一个十字架,并围出边框,用旧报纸往十字架上一粘就完活了。报纸粘好后,大姑还在报纸上画出各种图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