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补习学校,汪新出风头!

换源:

  汪新一下班,就骑车来到国营商店门口。

今天要去补习学校听课,他来这自然是接马燕的。

他前脚刚到,马燕后脚就跑了出来。

“走走走,一会儿该迟到了。”

听到马燕的催促,汪新翻身上车。

“你就把心搁肚里吧,绝对不会迟到的。”

“坐稳了!”

话音落下,汪新就朝着补习学校方向骑去。

今天晚上的补习科目是语文,路上二人对起了诗句。

汪新说上半句,马燕回答下半句。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汪新今天算是见识了。

原本读都费劲的马燕,竟然都接上了。

临近学校前,她还反过来提问汪新。

这一路上,二人是有来有往,不亦乐乎。

二人来到了学校门口事,已经排起了长队。

补习学校需要凭证入校,校门口有人专门负责检查学生的证件。

以前他便听说过,刚恢复高考的那两年,有许多年龄大的考生参加考试。

来到补习学校后,他算是真的见识到了。

他想了一下报考条件,为了照顾下乡知青,年龄上限设定为四十岁。

所以,不论男女,都有大龄学生。

汪新瞄了一下,有不少人的年龄跟他爸差不多了。

马燕从包里取出听课证,递给了汪新。

通过检查后,二人便循着上面的班级号上了楼。

进入班级后,两人找了个中间的位置坐下。

没过多久,一名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我叫苏明涛。”

“我早就来了,在校门口盘桓多时,看着大家排队入校。”

“我看见同学们不辞辛劳,带着孩子、啃着馒头来上课。”

“我送给大家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的座右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们今天所遭受的磨难,必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到那时你们就会明白,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苏明涛话音一落,立马得到了一片掌声。

与之相伴的还有婴儿的哭声,显然是被惊到了。

婴儿哭,大人笑,顿时热闹起来了。

怀抱婴儿的女子紧忙哄起孩子,眼神之中满是歉意。

“同学们,不要笑。”

“没啥好笑的。”

“这孩子的哭声很嘹亮。”

“鲁迅先生曾说过,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现在是春天了,是知识的春天,是华夏的春天。”

简简单单几句话,教室内的热情就被调度起来了。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我知道有些的同学没带课本,有些同学没有课本。”

“我要说的是上我的课,同学们不需要带课本,认真听我讲就是了。”

“带了课本的同学,上课时间也不能看。”

“谁看,就把谁撵出去。”

“当然了,我也不带课本,我的课本在这儿。”

瞅着苏明涛指向自己的脑袋,不少人笑出了声。

“好了,刚才既然说到了孩子的哭声嘹亮。”

“那么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孩子的问题。”

苏明涛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起字来。

【曾子烹彘】

“哪位同学主动起来告诉我一下这四个字的意思。”

马燕低声问。

“汪新,第四个字念什么?”

“彘(zhi),就是猪。”

“曾子烹彘,就是曾子杀猪。”

“这是韩非写的一篇文言散文,讲的是曾子言而有信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故事。”

汪新、马燕二人在下面低声讨论,他全然忘记了讲台之上一目了然。

“第三排中间穿蓝色上衣的那位同学,请起立。”

汪新左右看了看,忽然发现,老师喊的好像是自己。

“老师好。”

“我叫汪新。”

汪新起身礼貌的打了声招呼,同时做了自我介绍。

“汪新同学,我看你在下面说了不少。”

“那你能跟同学们详细的讲一下这四个字吗?”

汪新知道自己这是要被抓典型,只不过是反面的。

不过,他一点都不紧张,这篇文章他那本语文复习资料里提到过。

“曾子烹彘,其实就是曾子教子。”

“这是战国大家韩非子写的一篇教育孩子的散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遂烹彘也。”

“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要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

“教育一事不可轻视,应着眼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这就是汪新的回答,他没有藏拙,而是选择了正面应对。

结果显而易见,自然是出了一个大风头。

啪啪啪……,掌声响起。

带头之人,正是语文老师苏明涛。

“汪新同学的基础很扎实,平日里应该没少看书。”

“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大家不要局限于孩子,同样也适应于你们。”

“高考的机会来之不易,大家应该珍惜,要放眼未来。”

三个小时后,补习结束了。

回去的路上,马燕脑中还想着汪新从容应对的画面,挥之不去。

“汪新,你说今天来听课的学生,能有多少人考上大学?”

汪新想了一下,说。

“按照去年的录取比例,大概是百日分之三左右。”

“苏老师说了,咱们补习学校拢共有三百来人。”

“这么算下来,估摸着也就十来个。”

马燕脑袋靠到汪新的背上。

“完了,完了……”

“三百来人,就只有一个零头能进大学。”

“汪新,我感觉我没希望了。”

汪新淡淡一笑。

“马燕,相信自己。”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的。”

“我们一起加油!”

马燕坐直身子,握紧双拳。

“一起加油!”

“一起上大学!”

Ps:《曾子烹彘》这篇文章是78年高考真题,我想了想还是把全文放了进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