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为愿望立规矩

换源:

  夜色如墨,白日里车水马龙的村口终于恢复了宁静,只有几盏路灯将自己的光晕投射在青石板路上。

然而,村委会办公室里,气氛却并不轻松。

办公室坐着村长、巡逻队队队长大山、负责“云溪雅叙”日常运营的秀梅,以及被众人视为主心骨的陈明。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村长率先开口,他眉头紧锁,手指在桌上有节奏地敲击着,显露出内心的焦虑。“咱们的‘锦鲤池’现在是很火,乡镇领导交待我们得注意安全,注意环境,注意舆论导向!”

他加重了语气:“这么多人流量啊!这池子边上连个正经护栏都没有,万一哪个孩子挤下去,或者发生其它安全事故,这个责任谁负得起?咱们整个‘云溪清境’项目才刚发展就没了!”

“何止是安全问题。”大山接过了话头,他刚结束晚间的巡逻,脸上满是疲惫。“垃圾太多了!我们几个保洁员,从早扫到晚,前脚刚扫干净,后脚就又是一地。饮料瓶、包装袋、断掉的红绳子……最头疼的是那些外来的小摊贩,跟打游击一样,我们去赶,他们就跑,我们一走,他们又回来。为了抢个好位置,今天下午还有两个摊主差点打起来,游客的体验感太差了!”

一直沉默的老支书,此时缓缓地开了口。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我担心的不是这些。我担心的是人心。明娃子啊,你搞这个‘心诚则灵’,初衷是好的,是给大家一个念想。可现在呢?我看到有些家长,指着池子教育孩子,说‘你只要拜一拜,就能考一百分’。这不是把孩子乱引导吗?咱们云溪村不能变成一个教人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地方。”

每个人说出的,都是“锦鲤池”火爆背后最真实、最棘手的难题。安全隐患、环境压力、秩序混乱、价值观引导……。

最终都汇聚到了陈明身上。

陈明静静地听完了所有人的担忧,他没有反驳,也没有急于辩解,而是郑重地点了点头:“大家说的都对。这些问题,我也一直在想。一个地方,名气越大,责任就越大。我们不能只享受流量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它背后的风险,得用法子去呵护它。”

他站起身,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了一叠打印好的文件,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这是我草拟的一份方案,我管它叫——《云溪祈愿池公日志》。”

“公约?”村长扶了扶老花镜,疑惑地念出了这个词。

“对,不是管理条例,是公约。”陈明解释道,“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约束。而公约,是我们和所有来到这里的游客,共同守护这片美好的约定。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禁止。”

他指着文件,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计划。

“第一,规范祈愿载体。现在五花八门什么都往树上挂,既不美观也破坏生态。我建议,由村里统一制作两种祈愿物:一种是标准化的、用可降解材料制作的红色祈愿带;另一种是稍稍精致一些的小木牌。游客可以在村口的服务点,花上几块钱购买,这个费用就当是‘祈愿池维护基金’,专门用来支付保洁和安保的开支。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杂乱的问题,也解决了资金来源。”

“第二,设立‘祈愿林’。我们不能再让游客随意捆绑了。我打算在池塘东侧那片空地上,用竹子和原木搭建起一片专门用来悬挂祈愿带和木牌的区域。我们可以把它设计得古朴雅致一些,让它本身就成为一道风景。这样既保护了古树,也让所有的愿望有了一个集中的、充满仪式感的归宿。”

“第三,推行‘静默时分’。每天上午九点前,和晚上七点后,定为池边的‘静默时分’。在这两个时间段,禁止使用扩音设备,禁止大声喧哗和直播。给那些真正想来寻求内心宁静的游客,留下一片纯粹的空间。”

“第四,组建‘祈愿池守护者’队伍。从村里的年轻人里,招募一批志愿者。他们穿着统一的、印有‘云溪守护者’字样的马甲,在池边进行引导。他们的职责不是当保安去呵斥谁,而是微笑着向游客解释我们的《公约》,引导他们去‘祈愿林’,提醒大家保持安静,顺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我们要用我们村民的热情和善意,去感染游客。”

“第五,重塑文化内涵。我们要在池塘入口最显眼的位置,立一块大的木制公示牌,上面除了刻上《公约》内容,还要写上一段话,重新诠释‘心诚则灵’的意义。我们要告诉大家:‘心诚’,是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则灵’,是这份向往给予我们内心去努力、去奋斗的力量。云溪锦鲤带来的最大好运,不是凭空掉下的馅饼,而是让你在许下愿望的那一刻,重新找回相信自己、努力生活的勇气。”

“最后,关于摊贩,”陈明看向大山,“堵不如疏。我们在村口停车场附近,规划出一片区域,设立‘云溪风物集’。统一搭建古色古香的售货亭,让那些想做生意的摊贩申请入驻,前提是必须售卖有本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农产品,或者我们认可的文创产品。统一管理,明码标价,既能规范秩序,又能提升咱们村的商业品味。”

会客堂里,落针可闻。

村长那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好!这个法子好!特别是最后那段关于‘心诚则灵’的解释,说到了根子上!这才像我们云溪村该有的样子,正气,敞亮!”

大山激动地一拍大腿:“要是真能这么干,我的活儿就好干多啦!有规矩,有队伍,还有专门的地方给摊贩,谁都挑不出理来!”

计划得到了全票通过。

陈明立刻动用项目资金,并从系统中兑换了几个精美的设计模板,村里的木匠们则在他的指导下,开始用本地的竹子和木材,搭建那片充满禅意的“祈愿林”,连夜制作公示牌,还联系了县里的商家购入了志愿者马甲和标准化的祈愿带。

短短三天后,一个崭新的“青龙锦鲤池”呈现在了所有游客面前。

入口处,一块巨大的香樟木牌匾上,用苍劲的字体镌刻着图文并茂的《云溪祈愿池公约》。游客们一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份善意的约定。

池塘边,原先被红绳压弯了腰的柳树和栏杆,此刻已经全部清理干净,恢复了清爽的原貌。不远处的“祈愿林”里,一排排竹架错落有致,上面已经挂上了不少崭新的红色祈愿带,在风中如麦浪般起伏,景象远比之前的杂乱无章更加壮观、更加震撼。

几个穿着蓝色马甲的年轻“守护者”面带微笑,耐心地引导着游客。

“您好,咱们的祈愿带和木牌在那边的服务点,这边请。把愿望挂在祈愿林里,锦鲤更容易看到哦!”

“美女,现在是‘静默时分’,咱们直播的时候声音小一点好吗?让大家都能静静心,许个愿,谢谢您的配合。”

出人意料的是,几乎没有游客对这些新规矩表现出反感。相反,绝大多数人都欣然接受。当秩序被建立,当环境变得优美,当行为被赋予了更深刻的仪式感,游客的体验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个村子管理得真好!太有心了!”

“是啊,看看这片祈愿林,比乱糟糟地挂在树上好看多了,拍照也更出片!”

“我最喜欢那个‘静默时分’,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了,这才是祈福该有的样子。”

一些原本持批评态度的媒体和博主,在看到这些变化后,也纷纷转向,开始盛赞云溪村的管理智慧。他们称之为“有温度的管理”,是“为愿望立规矩,为信仰塑文明”的典范。

这天傍晚,陈明再次独自来到池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也洒在那片整齐划一、随风飘动的“祈愿林”上。游客们的身影在其中穿梭,或驻足,或悬挂,或拍照,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和谐。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股漂浮在池塘上空的温暖能量场,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纯净、都要浓郁。那些急功近利的杂念、焦躁不安的戾气,仿佛都被这套温柔的秩序清洗过滤掉了,留下的,是更加纯粹的、善意的祈求与希望。

他心念一动,打开了系统界面。

【升级:许愿池(能量收集进度:61%)】

短短几天,进度条竟然暴涨了近20个百分点!

就在他惊讶之时,一行新的提示文字,在光幕上缓缓浮现:

【检测到正向能量场共鸣。秩序的建立与善意的引导,极大提升了祈愿能量的纯度与转化效率。能量收集效率提升40%。恭喜宿主,您已掌握‘灵场’维护的核心要义:真正的力量,源自于纯粹与和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