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时间紧迫!高启强计算:窗口期仅存数日,能否创造奇迹?

换源:

  天幕的画面,再次转向了那些静止在包围圈外围的铁十字帝国装甲部队。坦克兵们看似悠闲,有的甚至在坦克炮塔上晒起了太阳。但旁白的声音却充满了紧迫感,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

“铁十字帝国地面部队的‘停止前进’命令,并非无限期的休战。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和分析,这一命令的持续时间极其有限。无论是由于内部意见的重新统一,还是最高统帅部改变了主意,装甲部队随时可能重新启动引擎,对海滩发起最后的、毁灭性的总攻。”

光幕上出现了一个模拟的倒计时沙漏,里面的沙子正在快速流逝。

旁白继续强调:“留给被围困在沙丘港的数十万盟军的时间窗口,极其狭窄。乐观估计,可能只有几天;悲观来看,甚至可能只有几十个小时。一旦铁十字的钢铁洪流再次启动,他们将没有任何机会。”

这个残酷的现实,如同冰水般浇在了刚刚因为“停止命令”而产生一丝幻想的观众头上。

晋西北,李云龙听到这话,刚刚缓和一点的脸色又变得难看起来。

“他娘的!没几天时间了?!”他急躁地骂道,“几天时间能干个啥?别说撤退了,就是挖个像样的工事都来不及!敌人那铁王八一上来,还不是一推就倒?!”

他越想越觉得没戏,烦躁地摆了摆手:“扯淡!这还扯个屁!几天时间,四十万人!船又不够,港口又烂了,天上还有飞机炸!这怎么撤?!赶紧投降算了!磨磨蹭蹭的,等死也不是这么个等法!”

李云龙是个急性子,也是个务实派。在他看来,几天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规模的撤离。与其在幻想中浪费时间,不如早点面对现实。

京海市,高启强看着那流逝的沙漏,眼神变得异常锐利,大脑开始了飞速的计算和推演。

“时间……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宝贵的资源。”他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种独特的紧迫感,“几天时间,撤离四十万人,还要克服海峡的封锁、空中的威胁、运输能力的匮乏、内部组织的混乱……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手指快速地敲击着桌面,仿佛在计算着某种概率:“平均每天要撤离多少人?需要多少船只?每次往返需要多少时间?能承受多大的损失率?……”

越是计算,他越是觉得困难重重,希望渺茫。

“除非……”高启强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那是对挑战极限、创造不可能的本能渴望,“除非能在这几天之内,发生某种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找到一种效率极高的撤离方式?或者,敌人的空中威胁被某种力量暂时压制?再或者,动员起一种超乎想象的运输力量?”

他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光幕,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奇迹……只有真正的奇迹,才能在这有限的时间窗口内,挽救这四十万人的命运。天幕将其排在第十,难道……真的有奇迹发生?”

高启强的心中,第一次对这场“撤退”的结局,产生了一丝真正的好奇和期待。他想看看,在如此绝境之下,人类的智慧和意志,是否真的能够创造出不可能。

廊州,梅长苏看着那象征时间流逝的沙漏,轻轻摇了摇头,眉宇间忧色更重。

“兵贵神速,攻防皆然。敌军既已合围,岂会坐视我军从容脱身?”他沉吟道,“数日之期,看似尚有喘息之机,然敌亦知我之困,必将加紧部署,或以空袭疲惫我军,或以炮火封锁海面,绝不容我军轻易渡海。”

他推算道:“数日之内,若要撤离数十万之众,非但需有足够舟楫,更需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天时者,风平浪静,敌机暂歇;地利者,港口可用,航道通畅;人和者,军民同心,指挥得当。然观今日之势,三者皆不具备。”

梅长苏叹了口气:“时不我待。若无良策应对,数日之后,待敌军铁蹄再次踏来,纵有回天之力,亦晚矣。万事皆休,悔之无及。”

在他看来,这短暂的时间窗口,更像是一个死亡倒计时。如果没有破局良策,那么时间的流逝只会让绝望更加深重。

市委办公室,李达康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表情严肃。

“与时间赛跑。”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这是对决策效率和执行力的终极考验。”

他分析道:“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如此大规模的撤离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决策层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任何犹豫和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其次,执行层面必须拥有极高的效率和协同能力,能够克服混乱,将指令迅速落实到位。再次,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哪怕是临时性的,也要尽最大可能提供支持。”

李达康摇了摇头:“坦率地说,以天幕之前展示的盟军内部混乱状况来看,我对他们能否在几天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持悲观态度。这需要一个极其强大、高效、且极具韧性的组织体系,以及超凡的领导力。他们具备吗?”

时间的紧迫性,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了所有观众的心头。几天时间,四十万人,死亡通道,瘫痪港口,空中威胁……所有的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似乎构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局。

而天幕,似乎还嫌不够,又抛出了另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那些并肩作战的盟友,自身也已陷入困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