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拯救的代价 - 倾家荡产

换源:

  将工厂打造成“诺亚方舟”,庇护越来越多的生命,这并非没有代价。

恰恰相反,其代价之高昂,远超常人的想象。

天幕的画面,开始聚焦于奥斯卡·辛德勒为了维持这场规模越来越大的“救赎行动”,所付出的令人咋舌的成本。

首先,是持续不断的、天文数字般的贿赂。

阿蒙·戈特,以及普拉绍夫集中营里其他手握权力的党卫军军官,都是一群贪得无厌的豺狼。

辛德勒想要让他的工厂“独立运营”,想要保护他的工人免遭骚扰和虐杀,想要不断往名单里塞进新的“非必需”人员…

这一切,都需要用金钱和奢侈品来铺路。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局势的变化,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画面中,可能出现辛德勒一次次将成箱的钞票、名酒,或者用丝绒盒子装着的钻石、金表,塞到戈特或其他官员手中的场景。

每一次“交易”,都伴随着辛德勒那标志性的、略带谄媚的笑容,和对方那贪婪而满意的表情。

天幕甚至可能用字幕或图表,大致估算了一下辛德勒在这方面的总花费——那绝对是一个足以让任何普通人倾家荡产的数字!

李云龙看得是目瞪口呆,心疼不已:“我的老天爷!这得多少钱啊!够买多少条枪了!这败家子!”但他骂归骂,语气中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佩服。

高启强看着那些流向纳粹官员口袋的财富,眼神冰冷。

“用钱买命…这是最直接,也可能是…最无奈的方式。”

“只是,这种交易能持续多久?对方的贪婪是无底洞,而他的财富…总有耗尽的一天。”他已经预见到了辛德勒最终的结局。

其次,是维持工厂“正常运转”的巨大开销。

辛德勒的工厂,名义上是为铁血帝国生产军需品。

但实际上,到了后期,尤其是在搬迁到布瑞恩利兹之后,工厂生产出来的搪瓷器皿或炮弹,很多都是故意制造的劣质品,根本无法使用。

工厂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给那上千名犹太工人提供一个合法的“身份”和“工作场所”,让他们得以生存下去。

这意味着,辛德勒不仅无法从工厂盈利,反而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来维持工厂的运转假象,支付工人的“工资”,购买原材料,应付各种检查…

更不用说,他还需要偷偷地从黑市购买额外的食物、药品等物资,来维持工人们的基本生存。

画面展现了辛德勒可能变卖自己心爱的豪车、豪华公寓、甚至夫人的珠宝首饰,来换取现金,投入到这个无底洞般的“救赎事业”中。

他曾经那个挥金如土、生活奢靡的纳粹党员形象,正在一点点地褪色。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为了拯救他人而逐渐耗尽自己一切的、疲惫而焦虑的身影。

楚云飞看到这一幕,之前的鄙夷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佩和一丝惋惜。

“倾家荡产,只为救人…此等义举,古之侠士亦不过如此!先前…倒是楚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范闲也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过‘来’的不是钱,是人命啊…”

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代价,是辛德勒个人所承受的巨大风险。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纳粹严酷的统治下,公然地挑战着种族灭绝政策。

他的行为,一旦被那些狂热的纳粹分子或者盖世太保发现真实意图,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仅仅会失去财富和地位,更可能被视为“犹太人的同情者”或“叛徒”,直接送进集中营甚至处决。

事实上,天幕也展示了辛德勒曾几次被盖世太保逮捕、审讯的惊险经历。

每一次,他都是依靠着之前用金钱和关系编织的网络,以及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口才,侥幸脱险。

但这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侥幸过关,都意味着下一次可能面临更大的危险。

伊萨克·斯特恩,这位一直协助他的会计师,也多次对辛德勒这种近乎“自毁”式的投入表示担忧。

画面中,可能出现斯特恩劝说辛德勒稍微收敛一些,注意自身安全的场景。

但辛德勒只是摆摆手,眼神疲惫却异常坚定地说:“斯特恩,我们已经开始了,就不能停下来。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他的决心,似乎已经超越了对个人安危的考量。

看到辛德勒为了拯救这些与他素不相识的人,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倾尽财富、承担巨大风险、甚至可能牺牲自己的生命。

诸天万界的观看者们,无不为之动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之前的任何质疑和偏见,都早已烟消云散。

他们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位“黑暗中的灯塔”,能否将光明维持到最后?

他那用金钱和智慧构筑的“诺亚方舟”,能否抵御住越来越汹涌的黑暗浪潮?

尤其是…当那个喜怒无常的恶魔戈特,开始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他的时候…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