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和某些行业的敏感化。
在南京城,乃至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勾子”这个原本粗俗但常用的词汇,突然变得讳莫如深。人们在交谈时,会下意识地避开这个词,以及所有可能产生联想的词语,比如“屁股”、“臀”、“腚”,甚至连“后面”、“尾巴”这类词,都可能引来旁人警惕或怪异的目光。
茶馆里的说书人,再也不敢直接说“太祖卖勾”,而是用各种隐晦的词语代替,比如“龙潜之时,曾遇窘境,不得已舍却了身后之物……”听众们则心照不宣地发出暧昧的笑声。
官场之上,更是草木皆兵。一位户部官员在向朱元璋汇报粮仓数目时,因为紧张,不小心说了一句“……尚有尾数未清”,结果看到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神冰冷地盯着他,吓得他差点当场跪下,连忙改口“尚有零头未清!零头!”
这种对词语的过度敏感,甚至波及到了一些行业。
南京城里原本有几家生意不错的澡堂,因为提供搓背服务时会接触到客人的“后背”和“臀部”,突然被锦衣卫以“有伤风化,易滋生事端”为由,勒令停业整顿。
制作和销售坐垫、椅垫的商铺,也变得小心翼翼。他们不敢再使用过于柔软或形状特别的垫子,生怕被认为是在“影射”什么。一时间,市场上最畅销的,反而是那些硬邦邦、方方正正的木制坐墩。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开始利用这个“丑闻”作为政治攻击的武器。
某个与应天府尹有宿怨的官员,暗中指使人散布谣言,说府尹大人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就是因为早年曾向某位权贵“卖过勾子”,以此来败坏其名声。虽然查无实据,但这种恶毒的谣言,还是给那位府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一些地方官员在执行政务时,如果稍有不力,或者引发了民怨,就可能被百姓在背后指指点点:“哼,连太祖爷当年都……这点事算什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情绪,无疑加剧了官民之间的对立。
而朱元璋本人,为了“肃清流毒”,挽回受损的威望,更是采取了铁腕手段。
除了锦衣卫的秘密追查,他还发动了一场小规模的、针对“思想不端”的政治清洗。
一位翰林院的编修,因为私下里写了一首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艰难的诗,其中有“英雄亦有困顿处,莫笑当年瓦舍旁”的句子,被认为是在“影射太祖”,结果被革职查办,家人也受到牵连。
另一位官员,因为在酒后失言,抱怨了几句“如今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被人告发,立刻被锦衣卫拿下,投入诏狱,严刑拷打。
一时间,朝野上下,噤若寒蝉。官员们人人自危,说话做事都谨小慎微,生怕哪句话说错,哪个字写错,就触怒了龙颜,引来杀身之祸。
这种高压态势,甚至对经济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宫廷所需的物品采办,变得异常严格和混乱。负责采办的官员,宁可买贵的、买差的,也不敢买任何可能引起“不当联想”的东西。他们对供应商的背景审查也变得空前严格,生怕其中混入“心怀叵测”之人。这导致宫廷采办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也让许多相关的商人苦不堪言。
一些原本计划中的大型工程或庆典活动,也因为担心劳民伤财,或者在细节上出现纰漏,被朱元璋以“节俭”、“慎重”为名,暂时搁置或取消了。
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天幕“黑历史”,就这样,通过皇帝的极端反应,通过官员的揣摩迎合,通过民间的以讹传讹,实实在在地搅动了明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语言变得敏感,行业受到波及,政治清洗悄然进行,经济活动受到干扰,官民关系更加紧张……
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皇权是如何与社会紧密相连,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信息炸弹”,是如何能够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真实而沉重的后果。
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天幕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能“揭露”什么,更在于它所引发的,那难以预料的、破坏性的“次生灾害”。
在这场由天幕引发的巨大风波中,还有一个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伦理困境——那就是各朝各代的史官。
史官的职责,是“秉笔直书”,记录下王朝的兴衰、帝王的言行、国家的大事,为后世留下可信的历史。他们被认为是历史的守护者,肩负着传承文明、警示未来的重任。
然而,天幕的出现,以及它所播放的那些离奇、颠覆性的“历史真相”,让这些以记录真实为天职的史官们,彻底陷入了茫然和恐慌之中。
最大的难题,也是最根本的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这天幕上的内容,记,还是不记?
如果记,怎么记?
这天幕覆盖都城,万民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大历史事件。完全不记,显然是失职,将来无法向历史交代。
但是,如果记录天幕播放的具体内容,比如那段“太祖卖勾记”,那简直是在自寻死路!尤其是在明朝,记录这样的内容,无异于直接往朱元璋的刀口上撞。即使在其他朝代,记录这种“有辱君威”的“伪史”,也极有可能触怒当朝皇帝,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是将其定性为“妖异”或“祥瑞”吗?
称之为“妖异”,似乎比较安全,可以将其归结为怪力乱神,否定其内容的真实性。但问题是,这“妖异”的手段如此通天,连皇帝都无可奈何,仅仅斥之为“妖”,似乎又有些轻描淡写,无法完全解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
称之为“祥瑞”?那就更荒唐了!哪个皇帝会认为,播放自己或祖先“黑历史”的东西是祥瑞?除非是想拍马屁拍到马腿上。
如果只记录天幕出现的现象,而不记录其播放的具体内容呢?这似乎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天降异象,有巨大光幕覆盖京城,发出声音,播放影像,引起朝野震动云云。
但这样做,又显得语焉不详,避重就轻。后世读史者,看到这样的记载,只会感到困惑:那天幕到底播放了什么,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史官们是否因为某种压力而隐瞒了真相?这同样有损史官的声誉和史书的可信度。
这个难题,让各朝各代的史官们都愁白了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