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哪里是野史?这是正史!

换源:

  康熙则示意身边的侍从:“记下,洪武,明太祖朱元璋。”

就在各朝观众心思各异之际,天幕画面正式开始了播放。

没有想象中的金戈铁马,也没有庄严肃穆的宫廷场景。画面一上来,便是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低矮的茅草屋,泥泞的道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

一阵低沉而悲怆的二胡声响起,如同泣诉,瞬间将一种凄苦绝望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紧接着,一个充满磁性,却又带着几分戏谑和悲悯的旁白声音响起:

“濠州,钟离,一个在元末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小地方。在这里,诞生了一位未来的真龙天子。然而,在他潜龙在渊之时,命运却对他露出了最狰狞的面孔。”

画面中出现了一些模糊的黑白影像,仿佛是刻意做旧的老照片,配合着一些似乎是后期合成的、像素不高的人物活动场景。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茫然地看着周围。

“饥饿,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父母、兄长相继在瘟疫和饥荒中离世,他成了孤儿,连一个遮风挡雨的草棚都没有。”

旁白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

“为了活下去,他去过皇觉寺,想剃度为僧,混一口饱饭。可惜,寺庙的日子也不好过,没多久,他又被赶了出来,继续四处流浪,乞讨为生。”

画面适时地切换到一座破败的寺庙门口,一个穿着打满补丁僧衣的少年,失魂落魄地被一个老和尚推搡出来。

看到这里,大明奉天殿内的朱元璋,脸色已经变得有些难看。虽然这些都是事实,是他不愿轻易提及的过往,但被如此赤裸裸地公之于众,还是让他感到一阵羞耻和愤怒。尤其是那旁白的语气,看似同情,实则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审视感。

“陛下……”刘伯温轻声开口,想要劝慰,却被朱元璋抬手制止了。他的目光死死盯着天幕,他倒要看看,这鬼东西还能编排出什么花样!

其他朝代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

“原来明太祖出身如此贫寒?”李世民有些意外。

“哼,乞丐皇帝,倒也算是一段传奇。”赵匡胤摸了摸下巴,似乎有些感同身受,但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优越感。

乾隆则摇着扇子,对身边的和珅笑道:“和珅,你看,这便是前朝太祖的发家史,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

和珅连忙谄媚道:“皇上圣明!不过,这天幕播放如此细枝末节,不知用意何在?”

就在这时,天幕的旁白语气陡然一转,带上了一种神秘兮兮、仿佛要揭露惊天大秘密的调调:

“然而,乞讨也并非易事。在那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一个无依无靠的少年乞丐,想要活下去,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超常人的想象。”

画面变得更加昏暗模糊,镜头似乎在偷偷摸摸地跟随着那个少年。二胡声也变得更加凄厉婉转。

“史书记载,太祖聪慧坚韧,最终投身红巾军,开启了他的传奇霸业。但那些冠冕堂皇的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屈辱。”

旁白的声音压得很低,充满了暗示性。

画面中,那个瘦弱的少年(由模糊影像和AI合成,五官隐约能看出几分朱元璋年轻时的轮廓)似乎被几个衣着光鲜、一看就不是好人的富家子弟或兵痞拦住了去路。

少年在哀求,似乎在讨要食物,但对方却露出了戏谑和猥琐的笑容。

“根据我们挖掘到的、从未公开的‘乡野秘闻’和‘口述历史’……”旁白的声音带着一种“独家爆料”的兴奋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饥寒交迫的少年朱重八,为了几个能救命的馒头,或者仅仅是为了能在别人的屋檐下躲避一晚风雪……”

画面给了一个特写,几个馒头被扔在地上,少年犹豫着,似乎在做什么艰难的决定。

“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请求’。”

旁白刻意停顿了一下,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一个当地的富户子弟,或者是一个粗野的兵痞,对这个虽然瘦弱但眉清目秀的小乞丐,提出了一个……难以启齿的要求。”

画面中,那个“富户子弟”或“兵痞”的形象(同样是模糊处理或AI合成)对着少年勾了勾手指,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

“我们无法想象,那一刻,这位未来的洪武大帝内心经历了何等的天人交战。尊严与生存,哪一个更重要?”

二胡声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如泣如诉,仿佛在为少年的悲惨命运而哀鸣。

“最终……为了活下去……”

画面突然切换到一个极其模糊、摇晃的镜头,仿佛是偷拍。只能隐约看到,在一个破败的墙角,那个瘦弱的少年背对着镜头,似乎弯下了腰……而那个“加害者”则发出了一阵模糊不清的、令人作呕的笑声。

画面没有直接展示任何不堪入目的内容,但配合着旁白和音乐,其暗示性已经足够强烈!

“他‘出卖’了自己的‘勾子’(屁股)。”

旁白用一种既沉痛惋惜,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八卦语气,清晰地说出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

“勾子”?!

卖屁股?!

轰!!!

如同九天惊雷炸响在每个观众的脑海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