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这到底是野史还是黑历史?!

换源:

  天幕连续播出两位开国之君(朱元璋)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黑历史”,而且内容一个比一个离谱,一个比一个具有颠覆性,这让所有朝代的统治者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他们开始更加迫切地想要弄清楚,这天幕到底是什么?它想干什么?它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猜忌、恐惧、不安的情绪,在各个时空弥漫开来。

而关于“暴秦之亡”的讨论,也因为这段“长城秘辛”的出现,被赋予了新的、更加荒诞的内涵。人们在批判秦始皇残暴的同时,也开始夹杂着一些关于“外星人”、“宇宙力量”的窃窃私语,让这位本就充满争议的帝王形象,变得更加光怪陆离起来。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天幕上那关于秦始皇和长城的“科幻大片”,表情复杂。

最初的震惊过后,他的嘴角,竟然勾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哼!”他低低地哼了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浓浓的嘲讽意味。

“求仙问道,长生不老?虚无缥缈!痴心妄想!”朱元璋在心里暗自评价着这位“前辈”皇帝,“耗费如此民力,搞出这么大阵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还被后世编排出这等荒唐故事!”

想到自己刚刚经历的“卖勾子”风波,再看到秦始皇这更加离谱、更加“高大上”的“黑历史”,朱元璋心中竟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感,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

看吧!你嬴政不是号称千古一帝吗?不是统一六合,威风八面吗?还不是被这鬼天幕扒了个底朝天,编排得比咱还离谱!

什么寻找外星人?什么星际通讯基站?简直是笑掉大牙!

“治国理政,终究还是要脚踏实地,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朱元璋在心中告诫自己,仿佛是在与那位遥远的始皇帝对话,“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终究是邪门歪道,祸国殃民!”

他觉得自己比秦始皇要“务实”得多,也“清白”得多(至少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

然而,这种微妙的优越感和幸灾乐祸,并不能完全冲淡他内心深处的那根刺。

秦始皇的“黑历史”,虽然离谱,但至少听起来还带着点“雄才大略”(哪怕是歪曲的)的影子——征服宇宙、沟通外星,听着就比“卖勾子”要“高级”得多!

凭什么?!

凭什么咱的“黑历史”就那么猥琐,那么不堪入耳?!

这该死的天幕!果然是没安好心!

朱元璋越想越气,刚刚升起的那点平衡感瞬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烈的耿耿于怀和愤怒。他对秦始皇的嘲讽,也迅速转化为了对天幕本身的憎恨。

“这妖物,定是想通过编排历代帝王,来动摇人心,乱我华夏!”他眼神变得狠厉起来,“咱绝不能让它得逞!”

他决定,要加大对天幕的研究和追查力度,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舆论的控制,绝不能让这些“妖言”继续蛊惑民心!秦始皇的“前车之鉴”,更加坚定了他维护自身形象和统治稳定的决心。

大清,紫禁城。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看完了秦始皇的“科幻大片”后,反应则更加深沉和复杂。

最初的愕然和嘲讽是难免的。

“呵呵,长城原来是用来找外星人的?”乾隆摇着扇子,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讥笑,“这位始皇帝,想象力倒是丰富得很呐!可惜,用错了地方!”

和珅在一旁连忙附和:“皇上圣明!秦皇暴虐,又好大喜功,沉迷方术,有此荒诞之举,倒也不算奇怪。只是苦了那些修长城的百姓了。”

雍正则冷哼一声,面色不豫:“荒唐!将国之重器,用于此等虚妄之事,简直是置江山社稷于儿戏!秦朝短祚,实乃咎由自取!”他对这种“不务正业”的皇帝,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康熙则相对平静,他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嘲讽过后,三位皇帝都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康熙的关注点,落在了天幕展现出的那种“未知力量”上。

“星辰之力……天外文明……”康熙低声自语,“这世间,是否真的存在吾等未知之领域,未知之力量?”

他一生对天文、地理、算学等西方科学知识都有涉猎,思想相对开放。天幕虽然荒诞,但其中展现的某些“概念”,却触动了他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他想到了那些西洋传教士带来的科学仪器,想到了宇宙的浩瀚。虽然他不相信秦始皇能用长城联系外星人,但他开始思考,这天幕本身,是否就代表着某种超越时代的、未知的“力量”或“文明”?

“传旨,”康熙对身边的侍臣说道,“让南怀仁他们(西洋传教士),也看看这天幕。问问他们,对于这‘星辰之力’、‘天外文明’之说,有何见解?”他希望能从不同的知识体系中,找到解读天幕的线索。

雍正则更多地从政治阴谋的角度来思考。

“这天幕,接连播放前朝帝王之‘秘闻’,其心可诛!”雍正的声音冰冷,“先是以污秽之言辱明太祖,动摇其国本;现又以荒诞之说贬低秦始皇,否定其功绩。这背后,定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

他怀疑,这是否是某种新型的、针对所有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攻击?或者是某个隐藏的敌对势力,利用这种诡异的手段,来制造混乱,颠覆秩序?

“必须加强戒备!”雍正下令,“严查各地秘密结社、邪教组织,以及任何可能与此妖物有关联之人!宁枉勿纵!”他决心用铁腕手段,扼杀一切可能利用天幕作乱的苗头。

而乾隆,在最初的嘲讽过后,也变得严肃起来。

他虽然自负,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头脑。秦始皇的“黑历史”提醒了他,历史记录和帝王形象是多么容易被歪曲和攻击。

“高斌,”乾隆对身边的心腹大臣说道,“你立刻派人,去翰林院、国史馆,将所有关于秦始皇、长城、以及历代求仙访道之事的记载,都给朕秘密搜集整理出来!朕要亲自审阅!”

他想看看,史书中是否真的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能够与天幕的内容产生一丝半点的联系?即使找不到,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乾隆又补充道,“传谕下去,朕之起居注,以及所有涉及朕之言行的记录,审核务必更加严格!任何可能引起歧义、或被歪曲利用的文字,一律删改!务必确保,留给后世的,只有朕勤政爱民、文治武功的光辉形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