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朕不信任何人!只想自己长生不死!

换源:

  一些原本就与方士勾结的官员,也趁机得势,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有所增加。

而那些坚持理性、反对迷信方术的正直官员,则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他们不敢公然反驳皇帝的“新爱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装神弄鬼之徒在宫廷内外招摇撞骗,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

宫廷政治的天平,开始向着一个危险的方向倾斜。方士得势,必然导致朝政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皇帝沉迷于虚妄的幻想,则可能做出更多不切实际、祸国殃民的决策。

天幕,那个看似只播放“历史”的屏幕,其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通过影响最高统治者的心智,实实在在地搅动着大秦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工程建设,将其推向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秦始皇嬴政,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孤独感之中。

这种孤独,并非源于高处不胜寒的帝王寂寞,而是源于一种无人能懂、无法言说的认知隔阂。

天幕播放的内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一扇隐秘的门。门外,是浩瀚的星辰,是永恒的生命,是超越凡俗的终极力量。

虽然他的理智在不断地告诫自己,那一切都是妖言,是幻象,是阴谋。但感性层面,那宏大的叙事,那与他毕生追求隐隐契合的目标,却像魔鬼的低语,挥之不去。

他愤怒,因为自己的丰功伟绩被歪曲,自己的雄心壮志被矮化。

他荒谬,因为那些所谓的“证据”和“理论”简直漏洞百出,不值一驳。

但同时,他又忍不住去想:万一呢?

万一长城之下,真的埋藏着什么秘密?

万一浩瀚星空中,真的存在着更高级的文明?

万一长生不死,并非虚妄?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备受煎熬。

他渴望与人分享,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那份(或许是虚假的)“窥见天机”的激动。

但他环顾四周,却发现无人可说。

李斯?这位他最倚重的丞相,虽然口才了得,逻辑清晰,极力辩驳天幕的荒谬。但在嬴政看来,李斯太过务实,太过拘泥于眼前的权谋和律法,根本无法理解那种超越世俗的、与星辰对话的宏伟构想。李斯的辩驳,反而像是在提醒他,他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

赵高?那个看似恭顺的阉人,眼神中总是闪烁着令人不安的光芒。嬴政能感觉到赵高在揣摩他的心思,在试图迎合他。但这种迎合,是建立在投机和算计之上,而非真正的理解。赵高只会利用他的想法,来谋取私利,绝不可能与他共同探索那“星辰大海”。

那些方士?卢生、韩终之流?他们不过是一群见风使舵、装神弄鬼的骗子!他们口中的“星语”、“星辰丹”,不过是为了骗取他的信任和赏赐而编造出来的谎言。指望他们能理解“星际通讯”的奥秘?简直是笑话!

就连他最信任的将领,如蒙恬,恐怕也只会认为他是在胡闹,是在浪费民力。

似乎……这整个天下,只有他一个人,窥见了那个(被天幕扭曲塑造的)“终极真相”的一角。

这种感觉,让他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仿佛他独自一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芸芸众生,而他所看到的壮丽星河,在其他人眼中,不过是漆黑的夜空。

这种孤独感,迅速转化为了更加强烈的猜忌。

他开始怀疑身边所有的人。

李斯是不是在故意贬低“星辰之力”,以维护他法家的权威?

赵高是不是在暗中煽风点火,想借机作乱?

那些方士是不是隐瞒了什么更重要的信息?

那些负责工程的官员,是不是在阳奉阴违,故意拖延进度?

他觉得,所有人都可能心怀鬼胎,都无法理解他那(被天幕引导的)“伟大目标”。

这种深刻的孤独与普遍的猜忌,让他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更加多疑、也更加难以捉摸。

他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迁怒于无辜的侍从。

他可能会因为某个官员的一句无心之言,而怀疑其忠诚,将其贬斥甚至处死。

他可能会更加频繁地更换身边的近臣,不信任任何人。

同时,那种“只有我懂”的认知偏差,也可能导致他做出更加极端和不可理喻的决策。

既然无人能懂,那朕就无需向尔等解释!

既然无人能助,那朕就独自前行!

他可能会更加固执地推行那些与“星辰”相关的、荒诞的工程指令,不听任何劝谏。

他可能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支持那些方士进行更加离谱的“研究”。

他甚至可能……真的开始将长城、阿房宫、骊山皇陵,视为某种与“天外”沟通的工具,并围绕此展开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动。

这位本就以铁腕和多疑著称的始皇帝,在天幕事件的刺激下,其内心的孤独、猜忌和对终极力量的渴望被无限放大。他的心理状态,正在滑向一个危险的边缘。而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将这个庞大的帝国,带入更加动荡的深渊。

关于秦始皇和外星人的“科幻大片”落幕后,天幕再次陷入了漫长的沉寂。

大秦帝国,如同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地震,在最初的摇晃和崩塌之后,似乎暂时找到了一种新的、摇摇欲坠的平衡。

咸阳宫内,气氛依旧压抑。秦始皇变得更加深居简出,也更加喜怒无常。他一方面,似乎因为“求仙妄念”被天下人耻笑(虽然他不承认那是真的),而刻意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励精图治,严厉地督促朝政,处理积压的奏章,试图向世人(以及他自己)证明,他依然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始皇帝,并非沉迷幻想的“疯子”。

但另一方面,他又会时不时地秘密召见方士,下达一些关于工程的古怪指令,显示出他内心深处那份被天幕撩拨起来的妄念,从未真正熄灭。这种矛盾的行为,让臣子们更加难以揣摩圣意。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学会了新的生存法则。他们在表面上对皇帝歌功颂德,对天幕嗤之以鼻,但在私下里,却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风向,尽量避免触及任何与“长生”、“星辰”、“工程”相关的敏感话题。李斯依旧大权在握,但他明显感觉到,皇帝对他的信任似乎不如从前那么绝对了,一些他反对的、与方术相关的提议,有时也会被皇帝采纳。赵高等宦官势力,则在暗中悄然坐大,利用皇帝的多疑和方士的得势,不断培植自己的党羽。整个朝堂,在效忠与自保之间,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