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荀令君,YYDS!!!

换源:

  然而,当他们冷静下来,分析曹魏的动向时,却发现曹操虽然元气大伤,但其统治核心区域并未出现大的动荡。许都的稳定,后方的巩固,让他们意识到,曹操集团的根基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深厚。尤其是荀彧在后方所展现出的卓越治理能力,更是让他们感到敬佩和警惕。孙权对周瑜说:“曹操虽败,其北方根基未损,荀彧等人为其经营日久,非一朝一夕可撼动。”刘备也对诸葛亮感慨:“曹操此番大败,若无荀文若稳定后方,恐怕早已分崩离析。看来,我等匡扶汉室之路,依旧漫长啊。”他们明白,彻底击败曹操,统一天下,绝非一场战役的胜利就能轻易达成。曹魏的韧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像荀彧这样能够稳定大局的柱石之臣身上。

现代时空,网络直播间里的弹幕也因为天幕上的这一幕而沸腾起来。

“大败之后,后方稳定太重要了!简直是生命线啊!”

“荀彧:别慌,场面我hold住!这气场,这能力,绝了!”“

这危机公关能力

“曹魏的韧性,荀彧功不可没。真是中流砥柱。“

”是啊,要是后方再乱了,曹老板就

“荀令君,YYDS!每次危机关头都能站出来。“

”心疼令君,感觉他一直在给曹老板

天幕画面流转,时间推移。赤壁的硝烟早已散尽,曹魏政权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凭借其雄厚的根基和有效的治理,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日益巩固。曹操的势力范围内,人才济济,文有谋臣如云,武有猛将如雨。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或许会认为,人才的选拔与举荐工作可以稍稍放缓了。然而,天幕再次聚焦于荀彧。画面中,他已略显苍老,鬓角也染上了些许霜白,但他伏案工作的身影依旧专注。他手中的竹简,不再仅仅是处理日常政务的文书,还有许多是关于各地官员的考评,以及一些有才之士的自荐或他人举荐的材料。

天幕上,浮现出一些相对后期,由荀彧推荐或提拔的人物名字。这些名字,或许不像郭嘉、荀攸、钟繇、戏志才等人那样在曹魏早期便光芒万丈,为天下

画面中出现一个场景:一位年轻的官员,约莫三十出头,在地方任上颇有政绩,他勤政爱民,所治理的郡县民生安定,赋税也能按时足额上缴。然而,因为不擅钻营,也不属于任何大的派系,他的名字一直未能进入中枢的视野。荀彧在查阅各地呈上来的政绩报告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份报告中异乎寻常的详实数据和务实措施。他派人暗中考察,确认了此人的才干与品行。不久后,在一份向曹操提交的官员任用建议名单中,这位年轻官员的名字赫然在列,职位也得到了重要的迁升。

又一个场景: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精通律法,但因性格耿直,不喜阿谀奉承,早年曾在朝中任职,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斥,多年来郁郁不得志,在家中著书立说。荀彧在整理故旧书信时,偶然得知此人的近况,并拜读了他的新作。荀彧深感其法学见解精辟,对完善国家法制大有裨益。于是,他不避嫌隙,亲自登门拜访,与之彻夜长谈。数日后,曹操收到荀彧的奏表,力荐这位被埋没多年的法学家重新出山,参与修订刑律的工作。曹操览表后,欣然准奏。

还有一些画面,显示荀彧在朝会上,或在与曹操私下议事时,对某些已被任用但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官员,提出进一步重用的建议。他会详细分析这些官员的特长、过往的功绩,以及将他们放到更合适位置上可能带来的益处。他的举荐,总是基于对被举荐者能力的准确评估和对国家需要的深刻理解,而非个人好恶或派系利益。

天幕上浮现的文字清晰地总结道:“荀彧一生,以举贤荐能为己任,公而忘私。即使在曹魏后期,政权日益稳固,人才储备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他依然孜孜不倦,时刻关注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为曹魏政权持续注入新鲜血液,维系其人才优势,确保了国家治理的活力与效率。”

魏国宫殿之内,曹操看着荀彧呈上来的又一份举荐名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心中暗道:“文若啊文若,你总是能源源不断地为我输送可用之才。这些人中,有寒门子弟,有旧朝遗贤,也有功勋之后。你举荐他们,不看出身,不看亲疏,只看才干与品德。这份公心,这份对大魏事业的(表面上的)忠诚,实在是难能可贵。”曹操知道,荀彧的心中或许仍有汉室,但在实际行动上,他却一直在为曹魏的强大添砖加瓦。这种矛盾,曹操看得分明,但他更看重荀彧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和稳定。只要荀彧能继续为他所用,举荐贤才,稳定后方,曹操便愿意容忍他心中那点“不合时宜”的执念。他甚至觉得,荀彧的这份“公心”,正是他能够不偏不倚地选拔真正人才的原因。

而荀彧自己,则将举荐贤能视为自己作为一名大臣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他的书房里,灯火常常亮到深夜。他审阅着一份份来自各地的报告,与前来拜访的官员、士人交谈,从中发掘那些被埋没的璞玉。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强盛,最根本的动力就来自于源源不断的人才。如同江河之水,需要不断有新的水源汇入,才能奔流不息。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天下贤才都吸纳到朝廷中来,各尽其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无论曹魏政权发展到哪个阶段,只要他还在尚书令的位置上一天,这项工作就绝不能停止。他并非为曹操个人,也并非为曹魏这个新兴的政治实体,他为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生民,为的是一个能够有效治理、减少战乱、恢复秩序的理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