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血与火交织的画面,如同最残酷的史诗,继续在淞沪战场的焦土上演绎。
视角锁定在月浦镇,这个罗店外围早已被打成一片废墟的阵地。
“顶住!给老子顶住!!”独眼营长嘶哑的咆哮声还在回荡,但他的身影,以及他身边那些残存的士兵,正在被新一轮涌上来的“鬼子”彻底淹没。
镜头切换,又是一处无名高地。同样是残破的工事,同样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同样是所剩无几、浑身浴血的龙国守军。
“本子”的进攻似乎永无止境,如同不知疲倦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飞机在头顶肆虐,炮弹将大地一遍遍翻耕,坦克引导着步兵发起冲锋。
而龙国的守军,则像是一块块顽固的礁石,任凭风吹浪打,死死地钉在原地!
天幕展现着令人窒息的细节:
一处机枪阵地,射手被打死,副射手顶上;副射手被打死,弹药手顶上;弹药手也倒下了,旁边一个负责挖工事的伙夫兵,犹豫了一下,笨拙地爬过去,试图操作那挺滚烫的捷克式机枪,但还没等他打出几发子弹,就被一发掷弹筒榴弹炸飞……
一段被炸塌的战壕里,几个龙国士兵被“鬼子”压制在里面,子弹打光了。他们对视一眼,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决绝。当“鬼子”哇哇叫着冲进战壕时,他们猛地拉响了身上捆绑的手榴弹!轰鸣声中,烟尘弥漫,一切归于死寂。
一个年轻的士兵,胸口中了一枪,鲜血汩汩直流,眼看是活不成了。他靠在掩体上,看着冲上来的“鬼子”,脸上露出一丝惨淡的笑容,用尽最后力气,举起了手中的步枪,朝着敌人扣动了扳机。
“……他娘的!”天幕前的李云龙,狠狠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将烟头用力摁在地上碾灭,低声骂道,“老子当年就知道淞沪打得惨,中央军那帮家伙把老本都快拼光了!可……可真没想到,是惨到了这个地步!”
他知道淞沪会战最终是撤退了,魔都丢了。
但天幕上展现出的这种细节,这种几乎每一秒钟都在发生的、用生命去硬填的场面,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想象!
“罗店!月浦!大场!当年听着就是一个个地名,一个个番号被打残的消息。原来……原来是这么打残的!”他喃喃自语,声音有些干涩,“一个师,一个师地填进去!这不是打仗,这是拿人命往无底洞里扔啊!”
他的震惊,不是对结果的震惊,而是对过程的震惊!是对这种“血肉磨坊”般残酷现实的直观冲击!
赵刚在一旁也是面色沉重,他叹了口气:“武器装备的代差太大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士兵不是不勇敢,不是不怕死,而是……他们的血肉之躯,实在无法抵挡敌人的钢铁。这种牺牲,太令人痛心了。”
孔捷也忍不住说道:“是啊,要是咱们有跟小鬼子差不多的炮火,有飞机支援,这一仗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至少弟兄们不用死得这么……这么……”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丁伟则在思考:“看来,单纯的死守硬拼,在绝对的火力劣势面前,效果有限。空间换时间这个代价,太沉重了。”
古代时空。
帝王将相们,虽然不了解最终的战役结局,但光是看到眼前这持续不断的、惨烈无比的消耗战,也足以让他们心惊胆战。
秦始皇嬴政皱着眉头,他在思考,如果是他的大秦锐士,面对这样的火炮和“铁鸟”,又能支撑多久?他引以为傲的军阵、战车,在这种立体的火力打击下,还有用武之地吗?
汉武帝刘彻则想到了财政。如此巨大的伤亡和消耗,需要何等庞大的国力来支撑?后世这个“龙国”,国库难道比他当年打匈奴时还要充裕?
唐太宗李世民则在惋惜:“如此忠勇之士,若用于奇袭、侧击,或可收奇效。如此……硬填于坚城之下,实乃……将帅之无奈,国家之不幸也!”
南宋的岳飞,则看得更加揪心。他仿佛看到了无数忠勇的士兵,因为朝廷的无能、因为装备的落后,而在战场上白白牺牲!“痛!痛煞我也!”
天幕上的战斗还在继续。
龙国士兵们,用他们的身体,构筑着一道血肉长城。
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空间换时间”的宏大战略,他们只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中国的!身后,是需要他们保护的家园!
他们能做的,就是战斗!就是死守!就是用生命去履行军人的天职!
寸土不让!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信念!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看着这一幕幕,李云龙的心情无比复杂。他知道这场仗最终的结局,知道这道血肉长城最终没能挡住“鬼子”的铁蹄。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眼前这些浴血奋战士兵的敬佩!
“……都是好样的……”他再次低声说道,这一次,语气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沉重和一种跨越时空的敬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