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侨胞的热血支援,如同强劲的东风,吹遍了苦难的祖国大地。而与此同时,在龙国本土的广袤后方,一场规模更加宏大、更加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总动员,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
淞沪前线的炮火声,金陵(几个月后)陷落的噩耗,“本子”惨无人道的暴行……这一切,都通过报纸、广播、以及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四万万龙国同胞,怒了!
如同沉睡的雄狮被彻底激怒,整个民族爆发出震天的怒吼!
天幕之上,不再仅仅聚焦于某一个战场或城市,而是以快速剪辑的方式,展现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支援抗战的感人景象:
某城市里某学生领袖:
青年学生们,举着“保卫华北!”、“保卫全龙国!”、“打倒倭寇帝国主义!”的横幅,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募集捐款。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坚定和愤怒!
工厂的工人们,响应“航空救国”、“实业救国”的号召,加班加点,甚至是以三班倒、连轴转的方式,生产着前线急需的枪支、弹药、军服、药品……机器的轰鸣声,成为了后方支援前线的最强音!
普通的市民们,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捐给国家。
妇女们组织起来,缝制军衣、军鞋,照顾伤员,慰问军属。就连几岁的孩童,也在父母的教导下,将自己的压岁钱捐了出来。
乡村里:
朴实的农民们,虽然自己也常常食不果腹,但依然踊跃缴纳“救国公粮”,将最好的粮食、牲畜,送到军队手中。许多农民子弟,更是告别家乡的土地,拿起武器,奔赴前线。
地方的士绅、开明地主,也纷纷捐款捐物,甚至组织起地方武装(如民团、自卫队),保卫家乡,袭扰“鬼子”。
文化界、知识界:
作家们,用笔杆作刀枪,创作出大量揭露“本子”暴行、讴歌抗战英雄、鼓舞民族士气的文学作品、戏剧、歌曲(如《xx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科学家、工程师们,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毅然投身到武器研制、工业建设等领域,为抗战提供智力支持。
……
整个龙国,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职业贵贱,都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了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之中!
天幕前的李云龙,看着这一幕幕全民动员的景象,激动得热泪盈眶!
“好!好啊!”他用力地挥舞着拳头,“这才叫人民战争!这才叫铜墙铁壁!小鬼子想跟咱们四万万同胞斗?他有几颗脑袋够砍的?!”
他深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眼前这幅景象,比他当年在根据地搞动员,规模要宏大何止万倍!这让他对最终的胜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有老百姓在后面顶着,咱们前线的兵,才能放开手脚跟鬼子干!这仗,能输?他娘的谁说能输,老子第一个崩了他!”
赵刚也看得心潮澎湃:“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力量!一旦被唤醒,一旦被动员起来,它将是无坚不摧的!任何强大的外敌,在真正的人民战争面前,最终都将粉身碎骨!”
古代时空。
那些曾经动员过举国之力进行大战(如秦灭六国、汉击匈奴、明征北元)的帝王将相们,看着这后世“全民皆兵、万众一心”的景象,也是感慨万千,甚至有些羡慕。
“民心可用,胜于百万雄兵!”
“若朕当年,亦能如此动员四海万民……”
“后世之君,虽失于器物,然得民心如此,或可弥补一二?”
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或许并不仅仅在于军队的强弱、疆域的大小,更在于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
四万万同胞的怒吼,汇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撼动着天地,也震慑着侵略者!
这股力量,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底气所在!
也是最终战胜一切强敌的、最可靠的保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