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家。
于曼丽(如果她在此处)眼中也充满了愤怒和不忍。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坎坷,深知女性在那个时代生存的不易。看到喀尔巴阡的妇女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做主,被迫承受生育的痛苦和风险,甚至因此丧命,她感到一种强烈的屈辱和愤怒。“凭什么?!他们凭什么这样对待女人?!”
明楼的脸色阴沉,他虽然是男性,但也无法认同这种将妇女生育工具化的政策。“荒谬!反人性!”他低声说道,“人口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妇女的健康、生命和基本人权为代价!这种强制生育政策,不仅不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反而会制造出无数的家庭悲剧和社会问题,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留下无穷的后患。”
独立团驻地。
李云龙也皱起了眉头,虽然他对妇女问题不像赵刚那么敏感,但也觉得这事儿干得太不地道。“他娘的,生不生孩子是人家两口子的事,国家管得着吗?还强制检查?不生就罚款?这叫什么事儿!”
赵刚更是义愤填膺:“这是对人权最粗暴的践踏!是对生命最冷酷的漠视!将妇女视为生育机器,将孩子视为国家财产,这完全是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的思想!一个标榜‘社会主义’的国家,竟然推行如此野蛮落后的政策,简直是历史的倒退!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极大讽刺!”
所有人都对这项漠视生命、践踏人权的强制人口政策感到震惊和愤怒。齐奥塞斯库政权的“狠”,已经深入到了社会最私密的领域,将国家机器的暴力延伸到了每个家庭,每个女性的身体之上。
时间来到了决定性的时刻——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东欧剧变的浪潮汹涌澎湃,长期在高压统治下积累的民怨,终于找到了爆发的突破口。
旁白声音变得急促而充满张力:“长期的经济困顿、政治高压和对领袖个人崇拜的厌恶,使得喀尔巴阡之国社会内部如同一个积蓄了巨大能量的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火星,就可能引发惊天动地的爆炸。”
“导火索在西部边境城市蒂米什瓦拉被点燃。当地一位敢于直言批评政府的马扎尔邻国(匈牙利)族牧师——特凯什·拉斯洛,遭到当局的迫害和强制驱逐。这一事件引发了当地民众(最初主要是马扎尔族人,后来其他民族也加入进来)的和平抗议。”
画面上出现了蒂米什瓦拉民众聚集抗议的场景,他们手持蜡烛,表情平静,要求当局停止迫害。
“然而,齐奥塞斯库政权对此的反应,依然是简单粗暴的镇压。安全部队(Securitate)和军队奉命向手无寸铁的示威人群开枪,造成了流血伤亡。蒂米什瓦拉的枪声,如同投入滚烫油锅里的一滴水,瞬间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愤怒和抗议浪潮。”
画面切换到首都布加勒斯特。消息传来,民众的愤怒被点燃,抗议示威活动开始蔓延。
“此时的齐奥塞斯库,刚刚结束对伊朗的国事访问回国。他对国内局势的严重性似乎毫无察觉,依然沉浸在‘伟大领袖’的幻觉之中。他认为,蒂米什瓦拉的事件只是少数‘流氓’和‘外国特务’煽动的骚乱,只需要展示力量,就能轻易平息。”
“十二月二十一日,为了重新掌控局势,向世界展示人民对他的‘拥护’,齐奥塞斯库决定在首都的共和国宫广场(当时叫中央党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
画面上,出现了那场最终成为齐奥塞斯库政治生涯终点的群众大会的场景。广场上依然聚集了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他们是按照当局的要求前来参加集会的。齐奥塞斯库和他的妻子埃列娜出现在中央党部大厦的阳台上,准备向民众发表演讲。
齐奥塞斯库走到麦克风前,开始了他那套惯常的、冗长而空洞的讲话。他谴责蒂米什瓦拉的“骚乱”,赞扬安全部队的“英勇”,宣称要提高最低工资以“显示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他的语气依然自信,甚至带着几分傲慢,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脚下的火山即将爆发。
就在他慷慨激昂地演讲时,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如同闷雷般的嘘声!紧接着,有人开始高喊:“打倒齐奥塞斯库!”“蒂米什瓦拉!”
嘘声和口号声像会传染一样,迅速在广场上蔓延开来。原本看似平静的人群开始骚动,一些人试图冲破警戒线。
阳台上的齐奥塞斯库,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他停下演讲,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茫然和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似乎完全无法理解,这些往日对他山呼万岁的民众,今天为何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他举起手,试图让大家安静下来,但无济于事。嘘声、抗议声越来越响亮,现场直播的电视信号也在这时被突然切断。
这一幕,成为了历史性的时刻——那个高高在上、自以为掌控一切的独裁者,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了人民愤怒的声音,第一次发现自己精心构建的个人崇拜神话,在现实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
光幕前的众人看到这一幕,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紧张。
独立团驻地。
李云龙看得目瞪口呆,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活该!报应!叫你小子再装!老百姓不买账了吧!这下傻眼了吧!”他觉得这一幕真是大快人心,看着不可一世的独裁者在人民的嘘声中狼狈不堪,比打了一场胜仗还痛快。
赵刚也感到一阵激动,但更多的是感慨。“民心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一个统治者彻底脱离人民,听不到人民的声音,甚至与人民为敌时,无论他曾经拥有多么强大的权力和多么严密的控制,最终都将被人民所抛弃。”他为人民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感到欣慰,但也为即将到来的风暴感到紧张。
天津站。
余则成冷静地分析着齐奥塞斯库在阳台上的反应。“他为什么会如此震惊?这说明他长期处于信息的真空之中。他周围的人,无论是秘密警察还是宣传机器,都只向他汇报他想听到的‘好消息’,将所有真实的民怨和危机都过滤掉了。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聋子、瞎子,完全生活在自己和亲信编织的谎言之中,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现实早已天翻地覆。”他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对真实民意的把握,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无论好坏)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被蒙蔽的领导者,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将自己和国家带入绝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