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初见!卫鞅的帝道之术。(求鲜花评价!)

换源:

  【可以说,秦孝公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一心一意为了秦国的人!】

【但是,他做的这一切,还不够!】

【甚至可以说,他只能避免秦国被灭亡,但离真正的富强,真正的帝国,还有很远很远……】

【甚至,秦孝公也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当他再次去看那些老秦人时,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只是改变了一点点!】

【秦国之内,该饿死的还是饿死,该卖儿卖女的还是卖儿卖女,同时,该享乐的还是在享乐,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他空有心,却实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始终是有限的,同时,作为一个国君,他更不可能兼顾所有的事!】

【但是!这一切从一个人到达秦国就开始完全的不一样了!】

【正是因为他的到来,整个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一个超级帝国,一个即将覆灭整个天下的战争机器,也在西北边垂之上冉冉升起了!】

画面缓缓展开!

这一天。

秦孝公正在处理国事。

他的宠臣景监找到了他!

说他之前说的那个良才到秦国了,想要求见秦孝公。

良才?

秦孝公才突然想起在半年以前。

景监曾经和自己说过的那个良才。

他当时去号称天下人才聚集之地的魏国,帮自己寻找能够任用的大才……

而在回来之后,他说他遇见了一个人。

和所有人都不一样。

他确认这个人就是秦孝公一直挂在嘴边所说的大才。

秦孝公当时听着也很激动。

表示若是真有这样的人,他一定会重用他!

然而。

他在秦国的都城等了半年,中间都出去打了一次仗了。

依旧不见景监说的这个人来!

甚至。

在这半年的时间内。

这个人就好像消失了一样!

他多次问景监。

可景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所以。

秦孝公开始放弃了。

他认为。

这个人一定是和那些六国来的士子一样。

踏上秦国的领土!

看见秦国的穷困之后!

反悔了!

而现在。

听见这个人的消息。

秦孝公却是有些疑惑……

因为时间的堆积,他已经不复初时的欣喜了。

因为这段时间。

他接见从六国前来的所谓“贤士”实在太多了。

但大多都是名声在外。

但实干稀缺!

但听景监这么一说,还是觉得自己应该见上他一面!

所以秦孝公让景监立刻让他安排晋见!

………

而很快。

秦孝公也见到了那人。

一个穿着落魄,同时脸上还有一些灰尘和脏泥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关系,他的脸上也展示了十足的疲惫……

但是。

当他看见秦孝公的第一眼时。

他却瞬间一脸的笑意!

秦孝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这两年以来。

自秦国求贤令颁布之后。

来秦国求官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作为士子。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

大多打扮得还是衣冠楚楚的。

至少。

第一印象。

肯定是要让秦孝公满意。

之后才会展露才能,并求取他们想要的官位!

哪有这样子打扮的人。

所有人都知道。

第一印象很重要!

但秦孝公并未因此而看轻他!

反而第一时间向他走了过去!

在布置了酒席之后!

他先是关切的问了那人几声!

随后又开口道:“久慕先生之名!不知先生此来有何见教!”

他想听听此人治国韬略!

对此。

那人却嘿嘿一笑。

随后告诉他!

秦国想要富强,就必须行仁道!

行天子之术,仁德教化万民。

这样天下百姓亦会爱他。

到时诸侯们自然朝集,秦国必然会强!

不仅如此,他还扯了一堆春秋时期的儒家学说,说对百姓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对士大夫应该怎么怎么样!

当国家发生战事了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

对此!

秦孝公很是不满。

他并不是不喜欢仁德。

不喜欢爱民。

他知道。

这个时代。

已经不是周天子的时代了。

已经不是周礼和周易就可以治理天下的时代了。

老百姓和诸侯心中多了许多欲望。

就连文人和武将心中都多了许多欲望。

变得尔虞我诈了!

再让他学仁德之术,古代的天子之术,这不是想让他像现在的周天子一样吗?

至于儒家学说。

不可否认他存在着一定的价值。

对于世道也有着一定的治理。

可是现在是乱世。

秦国面临的是乱局。

用这样的方法治理国家。

这不是行以前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事吗?

在春秋之时,孔子的学说尚且无法有多少人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明白世道变了的道理。

更何况,战争急剧的现在呢?

你和别人讲道理。

别人能听吗?

这个时侯,你还要站着等着别人来杀吗?

多次走访秦国各地的秦孝公心里清楚。

秦国需要的是一剂猛药,而非是一道温和的药。

温和的药给不了百姓饭吃,更给不了这个危如累卵的国家出路!

所以。

他虽然没有打断卫鞅!

却也通过打瞌睡的方式来告诉卫鞅。

我很尊重你。

但并不喜欢你的学说!

除此之外。

他还在卫鞅走后责备景监。

“这就是你给我找的能臣?”

“这就是你说的能改变我秦国的能臣,能给我秦国出路的能臣?”

“难道我秦国,还需要这样的夫子来教我们怎么治国吗?”

“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我从三岁的时侯就听见我的老师在我的耳边念叨了!

现在拜你所赐,我又终于重新做了一回门徒以及夫子的学生了!”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