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四象之地

换源:

  不料,苏澈居然点了点头,说了一句:“知道呀。”

“什么?”一禅瞪大了眼睛,一双眼睛,在他那颗圆溜溜的脑袋上,熠熠生辉。

“这个我知道。”苏澈淡淡一笑,随口道:“要我去布下这风水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有了这座风水大阵,想要逆推,并不是什么难事。”

“……很简单?”一禅有种被打脸的感觉。自从得知“宁远堂”的神秘风水之术后,林寻就一直在琢磨,可却始终找不到破解之法。

可苏澈却说,这风水之术并不难。

一禅眉头紧锁,直截了当的说道:“苏兄,你说的那个风水局,到底是什么?愿闻其详。”

“塔。”

苏澈斩钉截铁地说道,“宁远堂内,有一尊三丈高的青铜宝塔,这一点,你没见过吗?那座青铜塔,才是真正的钥匙。”

“塔……”

一禅面露思索之色,思索片刻后,他皱起眉头,说道:“我当然不会忽视这座宝塔,况且,这座宝塔跟风水局有关系,甚至可能是风水局的镇山之宝。不过要说一座宝塔,能把鬼屋给封死,我还是不太相信。”

“不错,这煞气太重了,区区一件法器,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过,你也不要小看这座宝塔,它可不是白叫的。”

苏澈笑道:“此乃风水格局之中枢,不可轻忽。”

“四象之地?”

一旁,宁芸雪也不想被冷落,开口道:“何谓四象之地?”

“宝塔、仙桥、泰山石、仙符……”

苏澈漫不经心地说道:“这四种东西,被称为‘四象’。有塔,有桥,水口,有石,有辟邪,有符箓,有护身,这些,都是上古时代,人们常用的镇宅之宝。”

古时候,大到京城,小到乡村,到处都有高塔,有桥,有石敢当,有符箓。这是一种非常普通,但也非常重要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我明白了。”宁芸雪心中一喜,总算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他现在就像是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努力的学习,努力的消化。毕竟,他虽然是个徒弟,但也有着成为风水师的野心。

“苏兄,可否将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一遍?”但一禅并不满意,他虽然听懂了一些,但还没有完全听懂,就像是在挠痒痒一样,让他的心痒痒的。

“不要怪我,我把话说清楚了。”苏澈笑道。有的时候,想明白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会让人难以忘怀。别人把事情说明白了,你就算明白了,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不怕。”一禅淡淡道:“在下有自知之明,就算在下钻研数年,也未必能参透其中奥妙。我是个急性子,对风水的要求并不高。我对风水,只是一个好奇的人,并没有想要在这个圈子里有所成就的意思。”

“那你说说看,我也很好奇。”

“苏兄,请你帮帮我。”一禅哀求道。

“是啊。”

宁芸雪也附和道:“苏澈,有什么事就直说吧,不要拐弯抹角,让人不舒服。”

“也行。”

苏澈略一思索,便点了点头。毕竟,此事虽非绝密,但终究是别人的私事,还是少说为妙。”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明白了,你就在这里说吧,不要到处乱说,会把人给得罪死的……”

“你放心,我绝对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哪怕是杀了我,我也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宁芸雪心头一震,却是十分赞同这个说法。毕竟,沈成周的实力有多强,她比谁都清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见两人都点了点头,苏澈这才满意地笑了笑,继续道:“这座青铜塔,是宁远堂风水格局的核心,不过,这并不代表,这间铺子里,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其实诸位都看到了,只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苏澈轻笑一声:“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出,这位沈大师,不仅仅是医术高超,在心理上也是一把好手,他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让别人看不出来。”

“遗漏之处?”宁芸雪和一禅对视一眼,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一禅,你再考虑考虑。”苏澈突然开口道:“你刚到宁远堂时,看到的第一件事,又是什么?”

“诶?”

一禅一怔,摸了摸自己的光秃秃的脑袋,若有所思道:“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那些精美的风水器具吧。那一间堆满了如星辰般璀璨的法器的房间,真是让人看了,就无法忘记。”

“一禅,这可不妥。”

苏澈摇了摇头:“你这人,还不够成熟,看不清表象,看不清本质。”

“哎呀,这句话,我师傅以前也常挂在嘴边……”

一禅心中一惊,旋即有些惭愧地说道:“对不起,兄弟。”

“说吧。”

宁芸雪:“快说,别墨迹。”

“宝物下面,便是答案。”

苏澈笑了笑,解释道:“准确来说,就是摆放着法器的架子。”

“啊?

一刹那,一禅、宁芸雪两人,皆是一脸懵逼,不敢置信。

“对,就是那几个架子。”

苏澈颔首:“都是被那几件宝物给蒙蔽了双眼。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架子的衬托,这些密密麻麻,各式各样的宝物,根本无法排列整齐,光芒璀璨。”

“最主要的,就是这些法器,来来往往,来来往往,来来往往。除非是核心镇物,不能出售,就像那座青铜塔一样。否则的话,风水格局,绝对不会有这么多不稳定的因素。”

苏澈挑明了说道:“只有柜子架子、地砖和天花板这些,才是装潢出来的,或者说,这些都可以融入到店里,成为一个整体。要布下风水格局,就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禅记得清清楚楚,但马上又问了一句:“为什么不是地板,也不是天花板,而是架子?”

“你忘了,这宁远堂的商铺,是一楼和二楼相通的。”

苏澈叮嘱了一句:“打穿了一堵墙,这堵墙的高度,起码在六七米以上。不但墙壁很高,就连架子也很高。要知道,这里又不是藏书阁,用得着搞那么高的墙壁和架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