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赈旱灾皇城遣使官 贪府尹昧心换霉粮

换源:

  二日一早,狄云狄青兄弟便随狄大良揣了银钱、背了干粮去往县城,魏秋霜心里尽管担心也无济于事,若其他的难关或许自己尚可出出主意,但如今大地焦金流石,一年多滴雨不见,自己虽然知道那一世有人工降雨的方法,但在此刻当真算得上无稽之谈。

她与张氏、孙氏二人送走狄云兄弟后,便无事再做,原先尚且能够绣些荷包锦帕之类贴补家用,但如今家家尚不能裹腹,更不消说买些帕子荷包之类物品。魏秋霜想着还在襁褓的小娃娃,有些发愁,只叹这孩子出生时的日子不好,如今大旱粮产欠收,家家户户都是差不多都已食不果腹,尽管夏收刚过,但这两天县衙里司库官员早已跟着衙役开始征收田税。外面粮价已是翻着翻的上涨,尽管官家已出黄昭,令各地官府出售官粮,想来粮价未必可心。

魏秋霜随张氏在院里把原来从地理捡起来的断掉的粟米头,一点点在石臼里碾磨,娘俩一边做一边聊,张氏说道:“也不知道他们爷仨能换得多少粮食”,说着还叹了口气。

魏秋霜安慰道:“婶儿,他们把家里的银钱都拿去了,一定能换得多些,但是最怕一件事儿”,说完她停顿了下。

一旁的张氏看她欲言又止问道:“什么事儿?”

魏秋霜道:“现在大旱,各家都不太好,但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现在不知道这个情况是好还是坏,如果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那,咱们那点银钱换的粮食也不一定能支撑的很长时间,若其他人家比咱们还不如呢,咱们该咋办?”

一番话听的张氏有些错愕,她不敢相信这些话是从一个十二三的小姑娘家家嘴里说出来的,她这些时日自己都没有往深里想这个事儿,一面叹息小姑娘聪慧,一面又觉得欢喜这么聪明的小姑娘未来自家的,她生的儿子她了解,小儿子现在是个愣头青,没什么心眼子,有个人能在后面帮衬着,她也能放心。

张氏停下手里的活儿,帮魏秋霜顺了下耳边掉落的发髻,笑着说道:“小小年纪,莫要想太多,都有我和你叔呢,不过你说的也是在理,晚点他们爷仨回来,咱们再商议,看看是个什么决定”。

魏秋霜也知道,她如今是一个尚未及笄孩子,没有任何做出决策的力度,但是她这次也把她这些年攒下的几十文钱的铜板一起给了狄青,就是希望他们多买点粮,她毕竟不是真正的小姑娘,她不知道未来的旱灾的持续情况,基于那个梦里给她的知识,她也知道,如今宋朝还算太平,文豪遍地,朝堂政治还算清明,定不会多么大的震荡不安,但这不代表他们这偏安西北的一隅是太平的,如果这个旱灾持续的很久,必须要做好决策,只是她人小言微,现在也只能给张氏提个醒,不能说的太多。

中午魏秋霜和张氏二人只用粟米给孙氏做了些吃食,家里的不下蛋的鸡都做了给孙氏补身子了,魏秋霜给将头天剩下半只鸡给孙氏炖了一罐鸡汤,又给自己的爷爷盛了一碗,她和张氏用稀释了好几回的汤泡了饼垫了垫肚子。一家人只能保证孙氏吃的好些,只为养好襁褓里的小娃娃。

且不说魏秋霜和张氏娘俩在家的境况,却说去县里购粮的三父子,狄大良带着两个儿子,到县城已经近中午,三人没舍得去脚摊喝碗热汤,仅食了些干粮,三人进城后,城里有大量拿着米袋眉头紧促的人群,三父子都有着摸不着头脑的疑虑,怕真有什么变故,便向人打听具体何为。

狄大良拉了一个过路得中年问道:这位兄弟,可知购买官粮得地方在哪儿。谁知这位一听购买官粮得话,眉头更促,反问道:“这位老哥刚进城吧”,狄大良回道:“是,这不刚来,还不确定官量售粮的地方,烦请老哥指个路”。

只见这位中年男人,摇头叹气,指了一个方向道:“转过那边第二个路口,到就在永丰门牌楼前”,说完就摇头离去,

狄家父子,虽然弄不太懂他的神色,但是也顺着他的指引,一路找到了出售的位置。只远远的见穿着几个身着官衣的杂差,正在吆五喝六的嚷嚷着,似乎和人群里有着争执,父子三人走上前去,看到一个老汉带着个小女孩,正和这些衙差拉扯,老汉说:“你们这就是坑人,粮都是发霉的,把钱退还我,这是救命的”。被老汉拉扯的衙役似乎已经不耐烦,一把用力把老人甩开,还恶狠狠的说道:“滚,老不死的,再不滚让你尝尝牢饭的味道,看看你的小孙女儿,考虑清楚”,说完就继续喊道这下一个。

狄家父子三人上前将老汉扶了起来到背角处,老汉坐下后上前谢了狄家父子,狄大良见老汉缓过气来,便问道:“老丈,何故跟他们争执啊?”

听到这里老汉又抬起苍老的枯手摸了一把眼泪道:“家里老伴眼看要挨不过几日,我这便想着给她吃口好的,昨儿听到官粮出售,今日一问谁知精米要每斗十文,糙米八文,想着老伴也就这几日了,便买些精米回去,谁知这些挨千刀的,他们装米的斗要比市价斗小了将近两成,这还罢了,最可气的是,给的精米竟然是已经发霉的,喏,你们瞧瞧”。说着老汉就把自己的米袋子打开给狄家父子看。

父子三人上前一看,果不其然,米是陈米,而且霉坏居多,三人怎么也没想到如今是这个情况,怪不得今日碰到那个中年人一副那样沮丧又无奈的表情。

三人相互看了看,也不知道该如何,只得上前安慰老汉,老汉身旁的小姑娘似乎被惊吓到,战战兢兢的依偎在老汉怀里,老汉向三人道了谢,便扯着小孙女儿背着那袋儿霉粮,颤颤的离去。

正在狄家父子还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购粮的时候,汾州服的府衙东花厅内,整个汾州府的大粮商皆聚此喝茶,汾州府尹梁冠英正坐主位,手端着圭笔弱临的青釉茶碗,吹着茶末,整个花厅内都听到茶碗的清脆悦耳碰撞,待这位梁大人把茶碗落座,才开口道:“今把各位家主请到府衙也是想见见各位家主,本官在此地已近三载,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本官也尽得各位家主帮衬,本官再次多谢各位”,说着抬手行了一个拱手礼。

各位粮商纷纷拱手作揖道不敢,梁府尹继续道:“诸位,想必诸位家主接到本府请帖时,已然明了本府意图,今天不作美,但皇上福泽,已经开始出售官粮,望各位家主切莫与民争利,毕竟若被有心人一本参奏,诬告一个大发国难之财的罪名,岂不冤枉”。在做的各位粮商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但自古民不与官斗,商人没有这点子算计如何能脱贫而富,大家皆心照不宣的称是。

梁府尹道:“各位家主切莫慌张,朝廷的售粮只是暂时的,略缓解旱情带来的窘况,若天翁不降甘霖,定有各位家主为国尽忠之时”,一众粮商自然是唯诺而应。

待众位粮商离去,东花厅只剩下梁冠英和其师爷,听其师爷道:“大人,这群粮商会不会纰漏?”

梁冠英不以为然道:“无妨,他们皆是家大业大之人,不可能因为一点事就抵上整个家族,本府何曾说过什么,一切如常即可,外头情况如何?”

师爷谄媚笑道道:“大人明智。如今外头还算顺利,各个县衙已经陆续将粮出售,精米九文每斗,糙米七文每斗”。

梁冠英点点头示意明白,二人就其他事讨论暂且不表。

说回狄大良父子,三人送走了老汉后,又在原地坐了片刻,看着售粮处人群来来往往,各个皆是欢喜而来,丧气而走,但是三人商议后,还是决定买点糙米回去,这年头能多买粮食还是多买一些,而且精米又是霉了的,糙米虽说有沙,洗虑干净还算能入口。

狄云毕竟已婚并有了孩儿,总归要考虑的详细些,对狄大良道:“爹,还是留点余钱,现在不知道旱情持续多久,家中魏爷爷身体不慎好,留有个活泛钱,也能有个抓药的银钱”。

狄大良欣慰的看看大儿子道:“云儿所虑不错,咱们将哪个五两的银锭去兑了,留三两以备他用”,又趁机对二儿子狄青说到:“你也是要成家的人,秋丫头虽说还小,但你魏爷爷身体,刘大夫说是撑不了太久,你们的婚事会提前,所以多向你大哥学习,凡事多思多虑没有坏处”。一番话让狄青唯唯称是。

父子三人去兑换了银钱,又排队去购粮,果然如老汉所言,真真是小斗充大斗,米中夹康又掺沙。但好歹也的买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大灾之年保命才是根本,天不给人活路,人总得自己寻活路。

父子三人在县里兜兜转转,够买粮后已是日薄西山,三人买了粮也无法一起胆回狄家村,只得在先下车行雇了一辆驴车,趁着月色,一路返回狄家村。

三人到家时,整个狄家村已经是寂静一片,偶尔村里还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三人到家叩响院门,张氏和魏秋霜皆没有入睡,听到门声,忙去开了院门将人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