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诗名远扬引关注

换源:

  自那场宴会过后,范闲所作的诗词如同插上了翅膀,在京都的大街小巷迅速传开。

街头巷尾,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少不了这位从澹州来的范闲公子。

权贵子弟们听闻他的诗名,纷纷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封封邀请信如雪花般飘至范闲的住处。

公子,又有几家权贵邀您参加聚会呢。”

福伯拿着一叠请帖,走进房间,脸上带着几分欣喜与担忧。

欣喜的是自家公子如此受人瞩目,担忧的却是这京城复杂,不知这些邀请背后是否暗藏玄机。

范闲微微皱眉,接过请帖,随意翻看着。

这些请帖制作精美,无一不显示出主人的身份与诚意。

他心中明白,在这京城之中,社交是站稳脚跟的关键,可频繁地参加聚会,也可能会陷入各种纷争。

但他并未犹豫太久,微微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福伯,回复他们,我会赴约。

此后的日子里,范闲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

每一次,他都身着得体的服饰,举止优雅,仿若天生的贵族。

在聚会中,他巧妙地运用吞噬星空体系赋予的能力,思维变得异常敏捷,谈吐间尽显不凡的气质。

无论是与权贵子弟们高谈阔论,还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他都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一日,范闲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邀请信,是几位京都有名的文人雅士举办的文人雅集。

信中言辞恳切,邀请范闲一同探讨治国之道。

范闲看完信,心中一动,他深知这是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好机会,同时也是深入了解庆国朝堂局势的契机。

文人雅集当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

范闲来到一座幽静的庭院,庭院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此时,庭院中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身着官服的官员,也有身着儒袍的学者,他们三三两两地交谈着,气氛热烈而又不失文雅。

范闲刚一踏入庭院,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便是范闲公子吧?久仰大名啊!”一位身着灰色儒袍的老者迎了上来,他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一股睿智。

范闲微微拱手,礼貌地回应:“老先生客气了,范闲不过是后生晚辈,今日有幸参加此次雅集,还望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范公子过谦了。

听闻公子在宴会上所作诗词,意境深远,实乃佳作。

今日,还望公子能在治国之道上,分享一番高见。

范闲谦逊地笑了笑,与老者寒暄几句后,便随着众人来到庭院中的一处石桌旁坐下。

此时,众人的话题已经围绕着治国之道展开。

当今庆国,国力强盛,然朝堂之上,党派林立,若要长治久安,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

一位年轻的官员站起身来,神色严肃地说道。

此言差矣。”

另一位学者模样的人反驳道,“依我之见,民生才是根本。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范闲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思忖。

他结合现代知识与这段时间对庆国局势的观察,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范闲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视着众人,“然范闲以为,治国之道,需多管齐下。

吏治固然重要,可若无良好的民生作为根基,整顿吏治也不过是无根之木。

同样,若只注重民生,而忽视了朝堂的稳定,民生亦难以保障。

众人闻言,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原本喧闹的庭院瞬间安静下来。

他们没想到,这位年轻的范闲公子,竟能说出如此深刻的见解。

范公子,请继续说下去。”

老者微微点头,眼中透着赞赏。

范闲微微欠身,继续说道:“庆国如今商业繁荣,然税收制度却存在诸多漏洞。

可改革税收制度,让富者多纳税,贫者少纳税,如此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民生。

同时,在朝堂之上,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确保吏治清明。

“范公子的想法,倒是新颖。”

一位官员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可这税收制度改革,牵扯甚广,怕是难以推行。

范闲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大人所言极是。

然改革虽难,却并非不可行。

可先在小范围内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只要方法得当,相信定能成功。

范闲的话语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在场的学者和官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看着范闲,眼中原本的轻视已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刮目相看。

范公子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实乃庆国之幸啊!”老者忍不住赞叹道。

是啊,范公子的见解,让我等受益匪浅。”

其他众人也纷纷附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范闲与众人就治国之道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点点星火,点燃了众人的思维。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暗,文人雅集也接近尾声。

范闲离开庭院时,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逐渐从权贵子弟圈扩展到朝堂官员之中,成为京都城中备受瞩目的新星。

然而,他也明白,这声名鹊起的背后,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更多潜在的机遇与挑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