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今年这雨水也不知道咋回事,俺家那几亩地的庄稼,收成怕是要受影响喽。”一位年纪稍长的农户,皱着眉头,满脸忧虑地说道。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粗糙的双手紧紧握着茶杯。
“谁说不是呢,俺也正发愁呢。要是能有点啥法子,让庄稼长得好点就好了。”另一位年轻些的农户附和道,眼神中透露出对丰收的渴望。
这时,一位穿着长衫,看起来有些学问的人接过话茬:“我听说有些书里记载了不少种植的技巧,能提高产量,就是不知道真假。”
陈平心中一动,连忙凑过去,笑着说道:“几位老哥,我也对这种植的事儿感兴趣,不知你们说的是哪些书?”
农户们看了他一眼,见他穿着得体,不像是普通庄稼人,但也没多在意。那位年长的农户说道:“俺们也是听人说的,具体啥书也不清楚,只知道能讲讲咋侍弄庄稼,多打些粮食。”
陈平点点头,又和他们聊了几句,便起身离开。他在茶馆里转了一圈,发现不少人都在谈论着类似的话题,对农业种植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离开茶馆后,他又走进一家酒馆。酒馆里弥漫着浓烈的酒香,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大声交谈着。他注意到有几个商人模样的人,穿着绸缎衣裳,腰间挂着钱袋,正一边喝酒一边抱怨生意难做。
“这年头,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竞争太激烈,真不知道该咋办。”一个胖商人皱着眉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脸上满是愁容。
“是啊,客户越来越挑剔,利润也越来越薄,真让人头疼。”另一个瘦商人附和着,无奈地摇了摇头。
陈平走上前去,礼貌地拱手说道:“几位老板,听你们说生意难做,在下倒是有些想法,不知能否与各位探讨一二?”
商人们看了看他,胖商人问道:“你有啥想法?说来听听。”
陈平笑着说道:“我听闻有一些关于商业经营的书籍,里面讲了很多技巧和策略,说不定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瘦商人不屑地哼了一声:“书?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能有啥用?”
陈平不慌不忙地说道:“老板您可别小瞧了这些书,里面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比如如何分析市场、把握客户心理、制定营销策略等等,要是能学以致用,说不定生意就能有起色。”
商人们听了,脸上露出将信将疑的神色,但也有了几分兴趣,纷纷向陈平打听是哪些书籍。陈平一一记下他们的问题和需求,心中对书店的选书方向更加明确了。
经过几天的走访调查,陈平对萧县的市场有了大致的了解。他发现,这里的民众对实用类书籍的需求极为迫切,尤其是农业种植和商业技巧方面的知识,大家都希望能通过书籍获取经验,改善生活和生意状况。掌握这些信息后,他立刻与张良取得联系,两人在萧县的一处客栈里碰面,共同商讨书店的具体经营策略。
“子房,萧县民众对农业种植和商业技巧类书籍需求很大,咱们选书得着重在这两方面下功夫。”陈平眼神中透着自信,向张良说道。
张良轻轻摇着扇子,点头表示赞同:“不错,我们可以挑选一些详细介绍各类农作物种植方法、土壤改良技巧的书籍,商业类的就选涵盖经营之道、商战谋略以及如何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等内容的。同时,再搭配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化读物,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随后,两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书店的开张事宜。他们在萧县最繁华的街道上寻得一处宽敞的店面,这里位置绝佳,人流量大,周边还有不少学堂和集市,客源不愁。店面的装修风格简约而不失典雅,木质的门窗、书架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感觉。书架被精心分类,设立了农业种植、商业技巧、文化读物等多个区域,以便顾客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
在书籍的采购上,陈平与各地的书商积极联系,四处搜罗关于农业种植和商业技巧的优质书籍。为了确保书籍的实用性和独特性,他们还邀请村里对农业颇有研究的杨慧和一些经验丰富的商人,共同编写了一部分具有针对性的书籍。这些书籍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在装帧上也更为精美,纸张质量远超市面上的普通书籍。
一切准备就绪后,书店迎来了开张的日子。那天清晨,阳光洒在萧县的大街小巷,驱散了些许秋日的凉意。书店门口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曳,喜庆的氛围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店门口摆放着一张长桌,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的样品,供路人翻阅。陈平站在店门口,身着崭新的长袍,面带微笑,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前来的顾客。
“各位乡亲,今日我们的书店开张啦!这里有各种实用好书,不管您是想提高庄稼收成,还是想让生意更上一层楼,都能在这里找到有用的知识!”陈平大声吆喝着,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
不一会儿,店门口便围满了人。一位穿着朴素、手上带着劳作痕迹的农户模样的中年男子率先走进店内,他的目光在书架上急切地搜寻着,很快便被一本名为《农桑致富要诀》的书吸引住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书,翻开书页,看到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时令、施肥方法以及病虫害防治技巧,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这书可真是俺们庄稼人的救星啊!俺正愁今年地里的收成不好呢,这里面讲的法子看着可真有用!”中年男子兴奋地说道,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大哥,您眼光真好!这书里的内容都是结合咱这地方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您买回去照着做,肯定能有收获。”陈平笑着回应道,眼中满是热情。
这时,一位老者缓缓走进书店,他身着一袭蓝色长衫,手持一根拐杖,虽然头发花白,但眼神矍铄。他在书架间踱步,仔细地打量着每一本书。看到那本《农桑致富要诀》时,他微微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这书是讲种植的?”老者问道。
中年男子连忙说道:“大爷,就是讲这个的,俺看着可实用了,您也看看?”
老者接过书,翻了几页,微微点头:“嗯,这书的内容倒是详实,不过,有些方法在我们这地方未必适用啊。”
陈平听到他们的对话,赶忙走过去,恭敬地说道:“老人家,您对种植也有研究吧?这书里的方法大多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但各地情况不同,您要是有什么见解,还请多多指教。”
老者笑了笑:“我种了一辈子地,多少还是懂一些的。比如这施肥的方法,我们这的土壤和别处不太一样,有些肥料用了效果反而不好。”
陈平连忙虚心请教,老者也不藏私,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一一道来。陈平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还拿出纸笔记录下来。周围的人也被他们的讨论吸引过来,纷纷加入其中,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的种植经验。
与此同时,一位身着绸缎、看起来颇为精明的商人也走进了书店。他在商业技巧类书架前驻足良久,拿起一本《商海奇谋与经营之道》翻阅起来。书中从市场分析、客户心理把握到营销策略制定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阐述,还列举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商人一边看,一边不时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
“嗯,这书不错,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我做买卖这么多年,还真有些地方没想到。”商人称赞道。
这时,另一位年轻的商人也走了过来,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冲劲:“大哥,这书真有这么好吗?我刚入行不久,正想找些书学习学习呢。”
年长的商人笑着说:“我看这书挺实用的,像这里面讲的如何分析竞争对手,还有怎么抓住客户的心思,都很有道理。你要是感兴趣,不妨也看看。”
年轻商人听了,连忙拿过书,认真地读了起来。陈平看到这一幕,走过去笑着说道:“两位老板,这书里的知识要是能运用到实际生意中,肯定能有所帮助。要是你们在经营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来店里交流。”
两位商人听了,对陈平的热情服务很是满意,连连道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书店。有的顾客在书架间徘徊,认真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的则围在陈平身边,询问着各类书籍的情况。书店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然而,开张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问题接踵而至。当地的一家老牌书店,因忌惮这家新开业的书店抢了自己的生意,开始暗中使绊子。他们散布谣言,声称陈平的书店所售书籍内容抄袭,毫无价值,还恶意压低价格,试图将顾客都吸引过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陈平并未慌乱。他深知,清者自清,谣言终究是谣言。他决定主动出击,化解这场危机。
陈平先是在书店门口张贴了一张告示,详细说明了书店所售书籍的编写背景和独特之处,还邀请了参与编写的杨慧和几位商人在告示上签名作证。同时,他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会,邀请当地的种植大户和成功商人前来分享经验,并现场讲解书店里相关书籍的实用之处。
分享会那天,书店里挤满了人,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着听嘉宾的分享。种植大户李大爷第一个上台,他穿着朴实,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俺种了大半辈子地,以前收成一直不太好。后来看了这《农桑致富要诀》里的方法,试着改良了一下种植方式,嘿,您猜怎么着?今年俺家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多了好几成!”李大爷兴奋地说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台下的农户们听了,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对李大爷的话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接着,成功商人王老板上台分享。他穿着得体,举止优雅,站在台上自信满满。
“我做生意这些年,也遇到过不少困难。看了《商海奇谋与经营之道》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经营思路。就拿上次和一个大客户谈生意来说,我按照书里讲的方法,提前了解了对方的需求和痛点,制定了专门的方案,结果那笔生意谈得特别顺利,利润比之前预期的还高!”王老板的分享让台下的商人们频频点头,若有所思。
在分享会上,种植大户分享了按照《农桑致富要诀》里的方法,成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经历;商人们也讲述了从《商海奇谋与经营之道》中获得的启发,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改善生意状况。他们的分享赢得了阵阵掌声,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谣言。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陈平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购书满一定金额,即可获赠种子或实用的生意小工具;对于常客,还提供积分兑换书籍的福利。这些活动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大量顾客,书店的生意再次火爆起来。
在陈平的努力下,萧县的书店逐渐站稳了脚跟,不仅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喜爱,还成为了萧县的知识交流中心。人们在这里不仅能购买到实用的书籍,还能交流种植经验和商业心得,分享知识和见解。书店的成功,为山神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也为后续在其他地方开设分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