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张蒯返乡,萧县两店营业

换源:

  公元前211年10月,秦末的世道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萧县作为商贸要地,街道上车水马龙,街边店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片喧嚣。龙天武精心筹备的镖局和当铺已万事俱备,只等吉日开业。此时,在筹备中贡献颇大的张良和蒯通,决定各自返乡,接家人前往山神村开启新生活。

张良,29岁,一袭洗得有些发白的素色长袍虽款式简单,却整洁得体。他身姿挺拔,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沉稳与坚毅。此刻,他骑着一匹棕色的马,沿着尘土飞扬的官道,朝着颍川郡父城县的家乡疾驰而去。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往昔家族荣耀非凡。祖父张开地,曾在战国时担任韩国宰相,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与韩襄王,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朝堂上纵横捭阖,为韩国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父亲张平,同样延续家族辉煌,辅佐韩釐王与韩桓惠王,在韩国朝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秦国横扫六国,韩国覆灭,家族的辉煌也随之消散。如今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他们不过是普通百姓,生活平淡且低调。

韩国灭亡后,张良一心反秦,他将家财散尽,用于招募刺客、联络反秦势力,甚至在弟弟去世时,都因全力筹备反秦事宜,而未能为弟弟办理一场像样的葬礼。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推翻暴秦、恢复太平的决心。

想到家中46岁的父亲张平,张良心中满是牵挂。曾经在朝堂指点江山的父亲,如今已两鬓斑白,岁月和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的脊梁。但父亲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始终影响着张良。还有44岁的母亲刘氏,她总是默默地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用温柔和慈爱守护着这个家。妻子郑氏,27岁,面容清秀,温柔贤淑,这些年跟着自己过着平淡日子,却从未有过怨言。12岁的长子张不疑,身形略显单薄,眼神中透着机灵劲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10岁的次子张辟疆,还尚在年幼,脸上总是挂着纯真的笑容,笑起来两个甜甜的酒窝格外可爱。

终于,张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静静地矗立着,像是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他翻身下马,牵着马走进村子。一路上,遇到的邻里乡亲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曾经家族辉煌时的热闹与尊崇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大家都在这乱世中为生计奔波,自顾不暇。

走进家门,屋内陈设简陋,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父亲张平坐在屋内,正就着微弱的光线修补农具。母亲刘氏在一旁的小桌上摆放着一些简单的食物。妻子郑氏从里屋走出,看到张良,眼中满是惊喜与关切。

“夫君,你可算回来了。”郑氏快步走到张良身边,语气中带着几分欣喜。

“爹、娘、夫人,我回来了。”张良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旅途的疲惫。

父亲张平放下手中的农具,站起身来,看着张良:“良儿,一路辛苦了,这次回来,是有什么打算?”

张良走到父亲身边,恭敬地说道:“爹,我在萧县结识了一位名叫龙天武的公子。他在山神村发展了许多产业,那里繁华安稳,村民们都过着富足的生活。我决定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业,所以想带你们一起前往山神村生活。”

父亲张平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担忧:“良儿,咱们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虽说平淡,但好歹安稳。去那山神村,人生地不熟的,能行吗?而且这一路路途遥远,路上万一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办?咱们现在虽说普通,但邻里乡亲都熟悉,有个照应。到了新地方,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母亲刘氏也在一旁说道:“是啊,良儿,这背井离乡的,万一不习惯可咋整?咱们习惯了这里的水土,换个地方,怕身体都吃不消。而且咱们现在虽说普通,但也能勉强维持生计。到了那边,要是找不到营生,可怎么活下去?”

张良耐心地解释道:“爹、娘,如今这世道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秦始皇的统治日益严苛,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龙公子胸怀大志,且为人仗义。在他身边,我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天下百姓做点实事。山神村产业众多,有红砖厂、水泥厂,还有美食工坊等等,到处一片繁荣景象。我们去了那里,不仅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以后,不疑和辟疆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学堂里读书识字,学习各种本领,将来成为有出息的人。”

这时,郑氏轻轻拉着张良的手,温柔地说:“夫君,我信你。只是这一路带着孩子,路途遥远,我怕他们吃苦。而且家里这些物件,虽说不值钱,但都是这些年的心血,舍弃了怪可惜的。”

张良拍了拍郑氏的手,安慰道:“夫人,孩子们吃点苦也是历练。到了山神村,龙公子会安排好一切的,孩子们也能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这些物件都是身外之物,咱们到了新地方,重新添置便是。在山神村,咱们能住上宽敞的房子,生活肯定比现在好。”

这时,张不疑和张辟疆从外面跑了进来。张不疑一脸好奇地问:“爹,听说你要带我们去一个叫山神村的地方,那里好玩吗?是不是有很多新奇的玩意儿?”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张良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不疑,那里可好玩了,有各种各样你没见过的东西。而且在那里,你可以去学堂读书,学到很多知识,以后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说不定还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进步。”

张辟疆也凑过来,好奇地问:“爹,我也要去,我也要学好多知识。那里有没有好吃的呀?”他眨着大眼睛,满脸期待。

父亲张平看着两个孩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孩子们还小,不懂事。良儿,你真的想好了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张良坚定地点点头:“爹,我想好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能改变我们一家人的命运,还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在山神村,我能施展抱负,你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张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家人心中的顾虑逐渐消除。父亲张平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罢了,良儿,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们就随你去吧。只盼这一路平安。”母亲刘氏和郑氏也纷纷表示同意。

说服家人后,张良心中的大石总算落了地。他望着简陋却充满回忆的家,深吸一口气,开始和家人一起收拾家当。

张良一边整理衣物,一边细心叮嘱妻子郑氏:“夫人,把咱们的细软都收拾好,路上可别丢了。”郑氏微微颔首,眼神专注地将一件件衣物折叠整齐,放入包裹中。她的手指在衣物间穿梭,动作娴熟而利落,时不时抬头看看张良,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夫君放心,我都晓得。只是这一走,还真有些舍不得。”郑氏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惆怅。

父亲张平则在一旁整理着家中的农具,这些农具陪伴他们度过了无数个辛勤劳作的日子。他轻轻抚摸着那些磨损的木柄,眼中满是不舍。“这些农具虽说破旧,但都是过日子的家伙什儿,能带上就带上吧。”张平喃喃自语道,脸上写满了对往昔岁月的眷恋。

母亲刘氏在厨房里忙碌着,她将一些干粮和咸菜仔细地包好,放进一个竹篮里。“路上吃的可不能马虎,这些干粮能垫垫肚子。”她一边包,一边念叨着,额前的几缕白发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12岁的张不疑兴奋地在屋里跑来跑去,帮着大人收拾东西。他的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爹,咱们到了山神村,是不是就能看到好多好玩的东西啦?”他拉着张良的衣角,迫不及待地问道。张良笑着摸摸他的头,说道:“是啊,不疑,到了那儿,你肯定会喜欢的。”

10岁的张辟疆也不甘示弱,努力地抱着一床小被子,摇摇晃晃地走着。“我也在帮忙!”他奶声奶气地喊道,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的神情。看着他可爱的模样,一家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收拾妥当后,一家人牵着马,背着行囊,走出了家门。邻里们得知他们要离开,纷纷前来送行。大家的眼神中既有祝福,也有一丝羡慕。“良儿啊,一路可要小心啊!”一位老者叮嘱道。张良拱手向众人致谢:“多谢各位乡亲挂念,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

众人来到村外,马匹已经在那里等候。张良扶着父母上了马车,又将妻子和孩子抱上车。他自己则翻身上马,看着家人,心中感慨万千。“走吧,咱们去山神村开始新生活!”他大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马车缓缓启动,车轮滚动,扬起一片尘土。张良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心中默默告别。“别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希望在山神村,我们能有更好的未来。”他握紧缰绳,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

一路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带来丝丝暖意。张不疑和张辟疆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好奇地张望着外面的风景。“哥哥,你说山神村到底什么样啊?”张辟疆仰着小脸,问身旁的张不疑。张不疑歪着头想了想,说道:“爹说那里有好多好玩的,肯定比咱们这儿有趣!”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郑氏坐在一旁,看着两个孩子,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她轻轻握住张良的手,说道:“夫君,有你在,我就安心。不管去哪儿,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张良回握住她的手,心中满是感动。“夫人放心,我定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父亲张平望着远方,神色平静,但眼中也有着对未知生活的期待。母亲刘氏则在一旁默默祈祷,希望一路平安。张良带领着家人,向着山神村坚定地前行,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渐渐远去...

公元前211年10月,秦末的世道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萧县作为商贸要地,整日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道两旁店铺密密麻麻,商家的吆喝声、行人的谈笑声此起彼伏。此时,龙天武精心筹备的镖局和当铺已万事俱备,只等吉日开业。而这段时间一直在协助筹备工作的蒯通,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远在齐国临淄的家人,他决定立刻返乡,接家人们前往山神村,一起开启全新的生活。

蒯通,34岁,字彻,中等身材,一袭深灰色的文士服虽已有些陈旧,但洗得干干净净,腰间系着一条黑色布带,上面挂着一块朴素无华的玉佩。他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精明与睿智,下巴上那一小撮胡须,让他看起来多了几分儒雅。此刻,他骑在一匹健壮的棕色骏马上,一路快马加鞭,朝着家乡临淄疾驰而去。沿途,路边田野里的农民们正忙着秋收,他们弯着腰,在秋日的阳光下挥洒着汗水。蒯通看着这熟悉的场景,对家人的思念愈发浓烈,也更加坚定了要带家人去山神村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几天后,蒯通终于回到了临淄那熟悉的街巷。刚走进家门,就看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洒下一片片斑驳的树影。17岁的儿子蒯轩正在院子里舞剑,他身姿矫健,剑在他手中呼呼生风,一招一式都透着少年的英气。15岁的女儿蒯瑶坐在树下,手里捧着一卷竹简,正看得入神。她面容清秀,灵动的双眼专注地盯着竹简,一头乌黑的长发简单地束在脑后,几缕发丝垂在脸颊旁,显得俏皮又可爱。看到蒯通回来,两人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爹!您可算回来啦!”蒯轩兴奋地大喊一声,迅速收剑入鞘,几步就奔到了蒯通面前。

“爹爹!我可想您啦!”蒯瑶也放下手中的竹简,像只欢快的小鹿一般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

蒯通笑着张开双臂,一手搂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脸上各亲了一口,感受着这久违的温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