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疾病深者如何治?

换源:

  在探讨人类生命的奥秘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天地之间,万物生长,而人类因具备独特的思维、情感与创造力,被赋予了“万物之灵”的尊贵地位。这种尊贵并非仅仅因为我们在生物链中的位置,更因为我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天地之气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人类生命的起源与维持,确实离不开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食物等基本物质。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实则是天地之气的具体体现,是滋养我们生命的源泉。通过呼吸,我们吸入清气,也就是空气中的氧气,它是我们身体进行氧化反应、释放能量的重要物质。而饮食,则是我们摄取水谷之精的主要途径,这些精华物质在人体内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支持着我们的生命活动。

更为神奇的是,人类不仅依赖天地之气以生存,还能遵循四时的变化规律而成长发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不仅影响着万物的生长收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在春天,万物复苏,人们也感到精神焕发,生机勃勃;到了夏天,万物茂盛,人们也充满活力,身体机能达到高峰;秋天,万物开始收获,人们也进入收获的季节,心情变得宁静而满足;而冬天,万物潜藏,人们也顺应自然,调整作息,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活做好准备。顺应四时变化规律,调整作息、饮食与情绪,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法则。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我们常能读到关于医者面对病患时的深切关怀与智慧应对。仿佛是一位医者面对君王与众庶,皆渴望恢复健康、保全生命的普遍愿望,而疾病却往往隐匿其情,难以捉摸。

它反映了疾病初期的隐蔽性,很多时候,人们难以察觉身体的微妙变化,直到病情日益加深,甚至侵入骨髓,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中医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所在,即在疾病尚未显露之前,通过调养身心、顺应自然,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然而,一旦疾病已经深入骨髓,医者又该如何应对呢?中医会用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面对深入骨髓的疾病,针灸治疗需尤为谨慎。医者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患的体质、病情与心理状态,然后依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的穴位与针刺手法。同时,针灸治疗往往还需结合中药、食疗、情志调节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以更好地促进病患的康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即便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病患的自我调养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知道盐分是个神奇的东西,它的渗透作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在中医理论里也有着深刻的体现。想象一下,你把一勺盐撒在桌子上,不一会儿,周围就可能出现一圈水印,这就是盐分渗透作用的直观表现。

同样地,在人体内部,湿邪这种病理因素也有着类似的渗透特性。湿邪过盛时,它会像盐分一样无孔不入,渗透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这种渗透不仅会导致局部组织的水肿,还可能引发痰湿等症状,让人体感觉沉重、不爽。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体内水分过多,更包括了水分代谢的异常和由此产生的病理变化。当湿邪与寒、热等其他病理因素结合时,还会引发更加复杂的病症,如寒湿、湿热等。

声音被视为脏腑功能的“晴雨表”,能够反映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想象一下,当你听到一个人声音嘶哑、低沉时,很可能会联想到他是否感冒了,或者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其实,这背后可能就隐藏着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比如,肺气不足时,人的声音就容易变得嘶哑,因为肺主声,是声音的主要来源。同样,肾气衰败也会影响声音,使声音变得低沉无力,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而脑为髓之海,声音的发出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

自然界中的树木,它们生长旺盛时,叶子会茂盛地生长出来,这与人体健康时的状态是多么相似啊!气血充足、生机勃勃,就像是大自然中的阳光雨露滋养着树木一样,我们的身体也在这种状态下茁壮成长。

然而,当人体疾病严重时,就像树木失去了生机,叶子会枯萎、脱落。反映在人体上,就是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理和治疗。

所以,声音不仅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更是身体健康的“信号灯”。通过观察声音的变化,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理和治疗。当然,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倾听,就一定能够发现声音中蕴含的奥秘。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到脾胃功能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打嗝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当脾胃功能受损时,气机升降失常,就会导致打嗝等症状的出现。

综上所述,自然界与人体之间的微妙联系,更深刻地阐述了中医对人体疾病内在变化的认识与理解。它告诉我们,在观察和分析人体疾病时,要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与变化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坏府”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病情描述,它指的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严重受损,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危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身体状况往往已经十分糟糕,治疗起来也极为棘手。

当我们提到“毒药”和“短针”时,这里并不是在指代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有毒物质或短小的针具。在中医的语境中,“毒药”通常指的是那些药性强烈、作用迅猛的药物,它们往往具有峻烈的药效,能够迅速改变人体内部的环境,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的副作用。而“短针”则是指针灸治疗中使用的较短的针具,它们主要用于刺激人体表面的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然而,当病情发展到“坏府”的程度时,即使是这些强烈的药物和针灸治疗,也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人体内部的气血已经严重失衡,脏腑功能几乎丧失,整个身体的内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恶劣。此时再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就像是在已经坍塌的房屋上再添砖加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坏府”这种危重病情,中医往往会采取更加综合、全面的治疗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调整患者的饮食起居、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等,以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同时,医者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在病情恶化的过程中,为患者争取到一丝生机。

下面对人体内部状况做下描述描述。“绝皮伤内”,揭示了病情已经深入到皮肤之下,对内脏器官造成了损伤。这不仅仅是对病情物理层面的描述,更是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深刻揭示。

“血气争黑”,则是对气血概念与人体实际症状相结合,形象地描绘了气血在体内瘀滞、不畅所导致的后果。当气血运行受阻,无法顺畅地流通于全身,就会在皮肤、黏膜等部位留下暗黑、瘀斑等痕迹,如同大自然中的河流在遭遇阻碍时,会在岸边留下沉积物一般。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它们不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更是人体内部机能失衡、气血瘀滞的直观反映。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的出现,就如同是大自然中的预警信号,提醒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顺畅流通。

因此,在面对这些症状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治疗,而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病因病机,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多个方面,综合调理身体,以期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对身体的关注与呵护,让身体在自然的滋养中逐渐恢复健康与活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