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中,帝(通常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为我们揭示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及初期症状。帝曰:“愿闻其状”,表达了他对伤寒病具体表现的求知渴望。岐伯,作为中医理论的大家,便详细阐述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这里,“巨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它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循行于头项、背腰部。当人体外感寒邪之初,往往首先侵袭这条经脉,引发一系列症状。
“伤寒一日”,意味着病程刚开始,此时寒邪初犯人体,首当其冲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由于膀胱经循行于头项、背腰部,因此寒邪侵袭会导致这些部位的气血凝滞不通,进而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的症状。头项痛,是因为寒邪阻滞了膀胱经在头部的循行,使得气血不能顺畅通达;腰脊强,则是寒邪影响了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循行,导致肌肉紧张、僵硬。
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重要性。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一旦受到外邪侵袭,便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各种疾病症状。
“二日阳明受之”这一论述便映入眼帘。这意味着在伤寒发病的第二天,病邪由太阳经传入阳明经。
阳明经,作为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主宰人体的肌肉组织。它的经脉循行于面部,侠鼻而过,并与眼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阳明经受到伤寒病邪的侵袭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特定的症状。
“身热”,是阳明经受邪后,阳气过盛、邪热壅滞于肌肉之中的表现。此时,患者会感觉到全身发热,体温上升。
“目痛”,则是由于阳明经脉络于目,病邪循经上传,影响了眼睛的气血运行。因此,患者会出现眼睛疼痛的症状。
“鼻干”,是因为阳明经脉侠鼻而过,病邪侵袭导致鼻窍失润。此时,患者会感到鼻腔干燥,甚至可能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
“不得卧”,则是阳明病邪炽盛,扰动心神所致。患者因身体不适、烦躁不安而难以入睡。
当我们谈到“三日少阳受之”时,这意味着在伤寒发病的第三天,病邪已经由太阳、阳明两经传变至少阳经。
少阳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主宰胆腑,其经脉循行于胁肋部,并上络于耳。因此,当少阳经受到伤寒病邪的侵袭时,患者便会出现胸胁疼痛以及耳聋的症状。胸胁痛,是因为少阳经脉循行于胁肋部,病邪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耳聋,则是病邪循经上传,影响了耳部的气血供应和听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意味着在伤寒病的初期阶段,病邪主要侵袭的是人体的三阳经络(太阳、阳明、少阳),尚未深入到五脏六腑。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医通常采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通过驱邪外出,使病邪从体表排出,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然,发汗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出汗,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发汗解表、驱邪外出的目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当我们谈到“四日太阴受之”时,这意味着伤寒病在发病的第四天,病邪已经深入到了太阴经。太阴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脾胃相关,其经脉布散于胃中,并上络于咽喉(嗌)。
当太阴经受到伤寒病邪的侵袭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特定的症状。其中,“腹满”是因为病邪阻滞了太阴经脉在胃部的循行,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进而出现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而“嗌干”(即咽喉干燥)则是由于病邪循经上传,影响了咽喉部位的气血津液供应,导致咽喉失润而出现干燥不适。
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太阴经受到病邪侵袭的病理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诊断和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线索。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信息,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太阴经受邪所致的伤寒病,中医通常采用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运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如理中汤、四君子汤等,以温补脾胃、散寒除湿,从而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表现。
“五日少阴受之”是一个关键节点。这意味着在伤寒发病的第五天,病邪已经深入到了少阴经。少阴经,作为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肾、心等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经脉贯肾、络肺,并系于舌本。
当少阴经受到伤寒病邪的侵袭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的症状。其中,“口燥舌干而渴”是最为突出的表现。这是因为少阴经脉贯肾,肾主水液代谢,当肾经受邪时,水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燥舌干;同时,少阴经脉又络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津受损也会导致口干口渴。此外,少阴经脉系于舌本,病邪影响舌部气血供应,也会加重舌干的症状。
对于少阴经受邪所致的伤寒病,中医通常采用滋阴润燥、清热生津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运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以滋养肾阴、润肺生津,从而缓解患者的口干口渴等症状。同时,还需要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起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六日厥阴受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意味着在伤寒发病的第六天,病邪已经深入到了厥阴经。厥阴经,作为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支,与肝、心包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经脉循行于阴器,并络于肝。
当厥阴经受到伤寒病邪的侵袭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其中,“烦满”是因为病邪阻滞了厥阴经脉的气血运行,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故见心烦意乱、胸中满闷;“囊缩”则是病邪影响肝经,导致肝之疏泄功能失常,筋脉拘挛,进而出现阴囊收缩的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伤寒病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
此外,“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强调了伤寒病在传变过程中,不仅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会受到侵袭,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以及五脏六腑也会相继受累。当病邪广泛传布,营卫之气(即人体的气血和免疫功能)无法正常运行,五脏之间的功能联系被阻断时,患者就会面临生命危险。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厥阴经受邪所致的伤寒病,治疗起来往往相当棘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以尽可能地恢复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疏通五脏六腑之间的功能联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接着来我说下关于伤寒病的传变与康复过程时。在不发生两经同时受病(即两感伤寒)的情况下,伤寒病从发病到逐渐康复的整个过程。
当伤寒病初起,病邪侵袭巨阳(太阳)经时,患者会出现头痛等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七天,太阳病开始衰退,头痛症状会有所减轻。这是病邪开始外散,人体正气逐渐恢复的表现。
第八天,阳明病开始衰退。阳明经主肌肉,其病时身热如火。当阳明病衰,身热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患者会感觉到身体不再像之前那样滚烫。
到了第九天,少阳病开始衰退。少阳经与耳窍相通,其病时耳聋无闻。当少阳病衰,耳聋症状会逐渐减轻,患者开始能够听到一些声音,虽然可能还不太清晰。
进入第十天,太阴病开始衰退。太阴经与脾胃相关,其病时腹胀满,不思饮食。当太阴病衰,腹胀症状会消失,患者开始有食欲,想要进食,这是脾胃功能逐渐恢复的表现。
第十一天,少阴病开始衰退。少阴经与心肾相关,其病时口渴难耐,心中烦满。当少阴病衰,口渴症状会停止,心中烦满也会消失,患者会感到身体更加舒适。
到了第十二天,厥阴病开始衰退。厥阴经与肝及阴器相关,其病时阴囊收缩,小腹疼痛。当厥阴病衰,阴囊会放松(囊纵),小腹疼痛也会减轻或消失。此时,病邪已基本被驱除体外,患者的大体症状都已缓解或消失,标志着伤寒病正在逐渐康复。
综上所述,这段论述为我们详细描绘了伤寒病在不发生两感伤寒的情况下,从发病到逐渐康复的整个过程。它揭示了中医对于疾病传变与康复的深刻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诊断和治疗伤寒病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结合这段论述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