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4)伤寒两感,六经俱病!如何识别与应对

换源:

  两感于寒,指的是人体同时受到外寒侵袭,且这种寒邪不仅影响体表(阳经),还深入内里(阴经),形成表里同病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病情往往较重且复杂。

两感于寒的脉象会表现为沉紧、弦涩等,反映出寒邪凝滞、气血不畅的病理特征。同时,由于阴阳两经同病,脉象还可能呈现出表里不和、虚实夹杂的复杂态势。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时,经络往往会成为邪气传变的途径,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太阳经与少阴经、阳明经与太阴经俱病的情况。病一日,太阳经与少阴经俱病太阳经,作为人体的最外层防线,主司表证。当太阳经受邪时,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痛。这是因为太阳经循行于头部,受邪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痛的发生。

而少阴经,则与肾脏密切相关,主司人体的水火平衡。当少阴经受邪,特别是肾火上炎时,就会出现口干烦满的症状。口干是因为肾阴不足,津液亏损;烦满则是因为肾火上扰心神,导致心情烦躁不安。

病二日,阳明经与太阴经俱病阳明经,主要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特别是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当阳明经受邪时,胃的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腹满身热的症状。腹满是因为胃气不和,气机阻滞;身热则是因为阳明经热盛,气血沸腾。而太阴经,则与脾脏的功能紧密相连,主司人体的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

当太阴经受邪,脾失健运时,就会出现不欲食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自然不欲饮食。同时,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到心神,还会出现谵言等神志不清的症状。

“病三日,少阳经与厥阴经俱病,耳聋、囊缩而厥”便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情况。少阳经,即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它们与胆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胆主决断,胆气通达则人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当少阳经受邪,胆经受阻时,气血无法顺畅运行,就会导致耳聋等症状的出现。耳聋不仅是因为听觉器官受损,更是因为胆经气血不通,无法滋养耳窍所致。

厥阴经,即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它们与肝脏的功能紧密相连。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同时肝又藏血,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血液滋养。当厥阴经受邪,特别是肝经寒凝时,就会导致气机不畅,血液瘀滞,进而出现囊缩厥逆等症状。囊缩是指男性阴囊收缩,阴茎内缩,是肝经寒凝、气血不通的直观表现;厥逆则是指四肢厥冷,甚至逆冷至肘膝以上,是阳气受损、阴阳失衡的严重症状。

若病情发展至此,患者出现水浆不入、人事不省的情况,则预示着病情已经极其危重。水浆不入意味着人体无法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正气大伤,难以抵御外邪的侵袭;人事不省则表明心神已失,神志不清,是阴阳离决、生命垂危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很可能在六日之内面临生命危险。这主要是因为阴阳两经同病,正气大伤,使得人体无法有效抵御外邪的侵袭;加之水谷不入,营养无源,进一步加剧了正气的亏虚;最终,阴阳失衡,生命活动难以为继,导致阴阳离决、生命终结。

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此类重症患者,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为治疗原则。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这一描述,揭示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病理状态及其预后。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五脏受到严重损伤时,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生命活动难以为继。

六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它们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当六腑不通时,意味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排泄功能受到严重阻碍,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恶化。荣卫,即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营气主要负责滋养全身,卫气则负责防御外邪。

当荣卫不行时,人体的滋养和防御功能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使得人体更加虚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在这样的病理状态下,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处于极度衰竭的边缘。

而“三日乃死”这一描述,则是对这种病理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动即将终止的预后判断。这里的“三日”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间点,而是用来形容病情发展迅速,预后极差的情况。阳明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阳明经,即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它们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血气。当阳明经受到严重损伤时,其血气将过于旺盛而失去平衡,导致人体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阳明经的血气将逐渐耗竭,最终导致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外感病中的各种类型,而“温”与“暑”则是伤寒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特定病理状态。首先,我们来理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这句话。这里的“伤寒”指的是广义的外感病,而“成温”则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这些外感病会转化为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温病。温病是一种热性病,其特点是以发热为主症,且热势较高,病情较重。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温病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夏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在夏至之前,由于气候尚未进入盛夏,此时发生的温病被称为“病温”。而在夏至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体若感受外邪,则容易引发另一种热性病暑病。

暑病与温病相似,但病情更为急重,且多伴有暑湿之邪的侵袭。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津耗气。因此,在治疗暑病时,应顺应暑邪外泄的趋势,通过发汗的方法将暑邪排出体外。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度止汗,以免阻碍暑邪的外泄,加重病情。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