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换源:

  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在《伤寒论》中,“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一种复杂的病状。这里的“下之”指的是使用了攻下的药物或方法,但由于病情或体质等因素,导致病邪未除,反而引发了新的症状。

胸满、烦惊,表示病邪已经影响到了心胸部位,导致气机不畅,心神不宁;小便不利,可能是膀胱气化不利,或者水液代谢失常;谵语,则是心神失守,言语错乱的表现;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更是说明了病邪已经深入肌肉筋骨,使得身体沉重,难以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的治疗方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个经典的方剂,具有和解少阳、重镇安神、通利小便等功效。其中,柴胡能够和解少阳,疏通气机;龙骨、牡蛎等重镇之品,能够安神定志;茯苓、泽泻等则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整个方剂针对上述病状,既能够驱邪外出,又能够调和脏腑,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原文: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处方中的主要药材:

柴胡:四两。柴胡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在这里,它可能是作为主药,起到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的作用。

龙骨:一两半。龙骨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

龙骨,作为一味中药材,其药性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明确的阐述。以下是对龙骨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性味归经

龙骨味甘、涩,性平(也有说法认为其性凉)。它归心、肝、肾、大肠经。这意味着龙骨的药效能够作用于这些经络所关联的脏腑,从而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

二、主要功效

1.镇惊安神:龙骨入心经,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能够安定心神,缓解惊惶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对于因心火亢盛或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状,龙骨有着显著的疗效。

2.平肝潜阳:龙骨入肝经,能够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头痛等症状。其质重沉降,能加强平肝潜阳的力量。

3.收敛固涩:龙骨入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遗精、遗尿、带下、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滑脱之证。其味涩能敛,对于固涩滑脱之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4.生肌敛疮:龙骨还具有生肌敛疮的功效,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用于治疗疮疡不敛、脓水不止等症状。其收敛创口的作用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

5.补钙作用:龙骨含有钙质,可用于补钙,适合骨质疏松症、小儿佝偻病等患者。其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龙骨提供了多种药理作用。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虽然龙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但并非人人适用。湿热以及实邪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谨慎使用。

2.在使用龙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法。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3.龙骨应避免与石膏同用,且禁忌铁器煎煮,以免影响药效。

黄芩:一两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是中医治疗湿热病的重要药材之一。

生姜(切):一两半。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症状。在这里,它可能起到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铅丹:一两半。需要注意的是,铅丹是一种含有铅的化合物,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或过量摄入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含有铅丹的中药方剂时,需要格外小心,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同时,也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用药。

铅丹,这味药材在中医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药性。以下是对铅丹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属性

铅丹,中药名,实际上是由纯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它呈现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具有土状光泽,且不透明。在中医理论中,铅丹味辛,性微寒,归心经、肝经。

二、主要功效

1.解毒化腐:铅丹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能够中和某些有毒物质,减轻其对人体的损害。同时,它还能促进腐肉的脱落,有助于疮疡的愈合。

2.坠痰定惊:铅丹能够坠痰,即促进痰液排出,从而缓解因痰液壅塞而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此外,它还有定惊的作用,能够安抚心神,缓解因惊吓、恐惧等引起的情绪不稳定。

3.收湿敛疮:铅丹具有收敛作用,能够减少疮疡部位的渗出物,促进疮口愈合。同时,它还能抑制细菌生长,防止感染扩散。

三、临床应用

铅丹在中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痈疽疮疡、湿疹、外痔、烧烫伤等症状。它可以直接外敷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铅丹有毒性,且铅毒有蓄积作用,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四、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禁忌人群:孕妇、哺乳妇女及儿童禁用铅丹。这些人群对铅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发生中毒反应。

2.中毒症状:过量使用铅丹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面呈土黄色或灰白色的“铅性面容”、口中有金属味、齿龈铅线、腹绞痛、便秘或腹泻、贫血、肝肿大、黄疸、精神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3.注意事项:在使用铅丹时,应避免与酒精同服,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饥饿,以免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铅毒入侵。

人参:一两半。人参是中医中的名贵药材,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在这里,它可能起到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的作用。

桂枝(去皮):一两半。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脘腹冷痛等症状。

茯苓:一两半。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等症状。

半夏二合半(洗):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这里的“二合半”是古代的剂量单位,换算成现代剂量需要根据具体的换算比例。而“洗”则是指在使用前需要将半夏进行清洗,以去除其表面的杂质和毒性成分。

大黄二两:大黄是中医中的泻下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这里的“二两”同样是古代的剂量单位,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算。

牡蛎一两半(熬):牡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这里的“熬”是指将牡蛎进行炒制或煅制,以增强其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牡蛎,以下是对牡蛎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性味归经

牡蛎味咸、涩,性凉(或微寒),归肝、肾经。这意味着牡蛎的药效主要作用于肝、肾两经,能够调节这两个脏腑的功能,从而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

二、主要功效

1.平肝潜阳:牡蛎能够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症状。其重镇安神的作用,也有助于缓解因肝阳上亢导致的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

2.重镇安神:牡蛎重镇安神的功效显著,可用于治疗心悸、惊厥、失眠多梦、夜不能寐、神志不安等病症。对于因心神不宁而引起的烦躁不安、焦虑等症状,牡蛎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软坚散结:牡蛎能够软坚散结,对于痰核、瘰疬、瘿瘤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软坚散结的作用,也有助于消散体内的肿块和结节。

4.收敛固涩:牡蛎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崩漏、泄泻、带下等症状。其收敛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固摄能力,从而改善上述症状。

5.制酸止痛:牡蛎还能够制酸止痛,适用于胃痛反酸等症状。其含有的碳酸钙等成分能够中和胃酸,缓解胃部不适。

三、药理作用

1.调节免疫功能:牡蛎中的多糖类物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抗肿瘤作用:牡蛎提取物对恶性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放疗的效果。其含有的牛磺酸等成分有助于分解肝脏中的胆固醇,对预防狭心症、心肌梗塞等有一定的作用。

3.降血糖作用:牡蛎提取物有利于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能够降低血糖水平。

4.补钙作用:牡蛎是补钙的好食品,含有丰富的钙质和磷质,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四、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脾胃虚寒者慎用:牡蛎性凉,脾胃虚寒者食用后可能会加重症状,如胃痛、腹泻等。

2.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群对牡蛎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因此,过敏体质者在食用前应谨慎。

3.注意食用量:虽然牡蛎的药用价值很高,但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时应遵循医嘱或适量食用。

大枣六枚(擘):大枣是中医中的常用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这里的“六枚”是指大枣的数量,“擘”则是指将大枣掰开或捣碎,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药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较为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因此,在使用中药方剂时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用药方案。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原文: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首先,“上十二味”指的是前面所列出的十二种中药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性和功效。而“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则是煎煮的第一步,意味着将药材放入八升水中,通过加热煮沸,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最终得到四升的药液。

接下来,“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这里的“内”可以理解为加入,即将大黄这种药材切成小块(如棋子大小),加入到已经煮好的药液中,再次煮沸一两滚。大黄作为一种泻下药,其药性峻烈,后下可以减缓其峻猛之性,使其更好地与其他药材协同作用。

“去滓”则是将煎煮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只保留清澈的药液。这样做可以确保患者服用的药液干净、无杂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药效。

最后,“温服一升”则是指将过滤好的药液分成四份,每次温服一份(即一升)。温服可以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

至于“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这句话则是在说明这个方剂原本可能是以柴胡为主的方剂(即柴胡汤),但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龙骨等其他药材,以增强其重镇安神、调和阴阳的功效。这种加减用药的方法,正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随证加减”原则。

总的来说,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中医煎煮药材的严谨过程,也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