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太阳病二日,反躁”,指的是在太阳病初期(通常指外感病的初起阶段),病人出现了烦躁不安的症状,这往往提示病情有向里传变的趋势。
“凡熨其背而大汗出”,这里的“熨其背”可能指的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或艾灸等,目的是通过温热刺激来发散体表邪气。然而,这种方法导致病人大量出汗,汗液属于人体津液的一部分,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
“火热入胃,胃中水竭”,由于大汗伤津,加之火热之邪可能趁机内入,影响到了胃腑,导致胃中津液枯竭。胃为水谷之海,津液耗伤严重,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烦热的症状。
“躁烦必发谵语”,胃中津液枯竭,火热内盛,病人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谵语),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十余日)后,病人突然出现战栗(振栗)和腹泻(自下利)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这往往被视为邪气外出、正气恢复的一种表现。战栗可以看作是机体通过寒战来产生热量,驱邪外出;腹泻则可能是体内积滞的湿热邪气通过肠道排出。因此,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即将好转或痊愈。
综上所述,这段条文描述了太阳病初期因治疗不当(过度发汗)导致病情向里传变,出现胃中津液枯竭、火热内盛的危重症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出现战栗和腹泻等症状,这反而是病情好转的征象。这体现了中医对于疾病动态变化的认识和处理原则。
原文: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这指的是患者上半身或某些部位能够出汗,但腰部以下却无汗可出。在中医看来,这可能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分布不均有关。
“欲小便不得,反呕”,患者想要排尿却排不出来,反而出现呕吐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无法顺利下行至膀胱,反而逆向上行,导致呕吐。
“欲失溲”,这里的“溲”通常指小便,但在这里可能引申为排尿功能异常。患者可能感到排尿困难,有尿意却排不出,或者排尿量减少。
“足下恶风、大便硬”,患者脚部对风特别敏感,不喜欢被风吹;同时,大便质地干硬,排便困难。这可能与体内阳气不足、津液亏虚有关,导致下肢畏寒、肠道干涩。
“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小盒饭”可能是指小便次数或量的描述,但在这里可能有些歧义。如果按照常规理解,这句话可能是在说患者原本应该小便频繁,但实际上小便次数并不多或量不大。这进一步印证了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的推断。
“大便已,头卓然而痛”,排便后,患者突然感到头痛剧烈。这可能是因为排便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气血上涌至头部;或者是因为体内毒素通过肠道排出后,体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引发头痛。
“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最后这句话指出,患者的足心会感到发热。在中医理论中,“谷气”通常指脾胃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这里“谷气下流”可能意味着脾胃之气能够顺利下行至足部,滋养足部;而足心发热则可能是体内阳气恢复、气血流通的表现。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