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换源: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脉浮”通常指的是外感风寒之邪,正气抗邪于外,脉象因而浮起。若医者误用火法(如艾灸、熨热等)强迫发汗,以期驱邪外出,却往往因火势过猛,伤及人体阳气,导致“亡阳”之证。亡阳在这里并非指阳气完全丧失,而是指阳气因不当治疗而大量耗散,出现一系列阳气不足、心神失养的症状。

“必惊狂、卧起不安”便是亡阳后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的典型表现。惊狂可能源于心火亢盛,心神受扰;卧起不安则反映了阳气不足,无以安养心神,导致患者难以入眠,或即便入睡也易惊醒。

针对这一病症,提出了“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作为主治方剂。此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去芍药)、蜀漆、牡蛎、龙骨组成。桂枝汤原本为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剂,去芍药以防其酸敛之性影响阳气升发;加入蜀漆以祛痰定惊,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共奏温阳救逆、安神定志之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首先,我们逐一看看这些药材的功效: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是辛温解表药,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去皮可能是为了减少其燥性。

甘草二两(炙):炙甘草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这里,它可能起到调和药性、增强其他药物功效的作用。

生姜三两(切):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切片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释放其有效成分。

大枣十二枚(擘):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擘开可能是为了让药效更快地溶出。

牡蛎五两(熬):牡蛎能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熬过的牡蛎可能更易于粉碎和煎煮。

蜀漆三两(洗去腥):蜀漆是常山的幼苗,能祛痰截疟。洗去腥味可能是为了减少其不良口感和气味。

一、基本药性

蜀漆,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嫩枝叶,其味苦、辛,关于其性则有不同说法,一说性温,一说性寒,但多数文献记载其带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二、归经与功效

蜀漆主要归肝经,同时也可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其功效多样,主要包括:

1.祛痰截疟:蜀漆是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能迅速控制和消除血液中的疟原虫。同时,它还能解蓄结之痰,适用于咳逆、积聚等痰邪的治疗。

2.镇静催眠:蜀漆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发挥镇静催眠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

3.镇痛抗炎:蜀漆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减轻疼痛,对缓解头痛、牙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4.清热解毒:蜀漆可用于改善痈肿疮毒、癣疮、皮肤瘙痒等症状,还能清除体内的热邪,对因热邪引起的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1.毒性:蜀漆带有毒性,误食后可能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口干舌燥、视力模糊、心跳缓慢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在使用蜀漆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监测心脏活动和血液毒物检测。

2.禁忌人群:孕妇禁止使用蜀漆,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炮制方法:在炮制过程中,蜀漆可以通过炒制等方法去除其腥味和毒性,同时保留其药效。

四、产地与采集

蜀漆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等地,江浙地区也有产出。其采集和加工主要在夏季进行,此时的嫩枝叶富含有效成分,药用价值最高。采集后的蜀漆需要进行晒干等处理,以便于保存和使用。

龙骨四两:龙骨能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在这里,它可能与牡蛎共同起到重镇安神的作用。

综合这些药材的功效,这个方剂可能主要用于治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可能还有祛痰、截疟等作用。

原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这段煎药方法,是中医传统煎药流程的一个具体实例,其中蕴含了中医对药物煎煮的精细要求和智慧。下面,我将按照你的要求,以严肃的科普口吻进行解答。

首先,这段描述涉及的是一味包含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等七味药材的方剂。在煎制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水量与煎药顺序:整个方剂使用“水一斗二升”进行煎煮。这里,“斗”和“升”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相当于较多的水量,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浸泡和煎煮。特别提到“先煮蜀漆,减二升”,意味着蜀漆需要先单独煎煮一段时间,待水量减少二升后再加入其他药物。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充分提取蜀漆中的有效成分,同时避免其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

2.煎煮时间与火候:虽然具体火候未提及,但一般来说,中药煎煮需用文武火交替。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小火)慢炖,以充分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煎煮时间方面,“煮取三升”表明需要煎煮到剩余药液约三升为止。

3.去滓与温服:煎煮完成后,需要去除药渣(即“去滓”),然后将药液分次温服。这里提到“温服一升”,意味着将剩余的三升药液分为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前需将药液加热至适宜温度。

4.方剂变化:最后提到的“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说明了这个方剂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桂枝汤原本包含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而这里去掉了芍药,加入了蜀漆、牡蛎、龙骨,以适应特定的病情需要。

综上所述,这段煎药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对药物煎煮的精细要求,还反映了中医方剂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