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庆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换源:

  要知道那天机阁刚刊行的《三国演义》话本,

最近在京都掀起一波又一波狂热,已渐有京都纸贵之相。

先是一些读书人口口相传,

而后茶楼的说书先生也开始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口碑渐渐发酵开来。

先是士子之间互相传阅,但又嫌不过瘾,

家资富裕的,就带上银两,徇着书上的天机书斋印鉴字样,按图索骥,来到斋中求购话本。

《临江仙》一词,更是在国子监、各大书院、士林科道广为流传,

什么桃园三结义,孟德献刀,三英战吕布等典故,更是为之津津乐道。

而随着时间过去,三国演义的热度,也正在向凡俗走卒,市井百姓下沉。

可以说如今之京都城,开口不谈刘关张,读尽诗书也枉然。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好词呀,好词,没想到,我南庆竟出此人才,

从此,我南庆文坛终于有人了。。”

“是呀,我南庆文坛要崛起了,这曲《临江仙》,

哪怕是庄墨韩庄先生来了,也得甘败下风吧。”

“这永安公子一出,何愁我南庆文坛无人。。”

...

听着马车外传来的谈话声,

范若若眼里有了更多的好奇,

而范思哲则是下定了决心,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这永安公子挖出来,

到时候永安公子写书,他卖书,定能大赚一笔......

醉仙楼

司理理也是眉头紧皱地看着日记本。。

没想到,坊间最近大火的《三国演义》竟是这人写的,

不行,这消息必须立马传回北齐,

天下皆知,文坛泰斗,尽在北齐,

早些年,读书人甚至以北齐科考高中为荣,

南庆北齐相争多年,北齐在战场上略逊于南庆,

但,在文化上,却是一直吊打着南庆,

南庆盼文运,如盼甘霖,

北齐一个庄墨韩,被称为当世文坛宗师,一直受天下文人的推崇。。。

只怕这位永安公子一出,北齐文坛地位再难保住。。

可是,,这位永安公子到底是谁呢?

如今坊间关于这位永安公子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某位世家公子,不愿透露身份,

说到底,在人们眼里,小说到底不是主流文学,

不如诗词歌赋高雅。。。

也有人说可能是某位皇室成员,不便透露身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位永安公子是位科考落第的学子,,

抑郁不得志,所以写下了这本《三国演义》。。

想到此处,司理理按捺心绪,

“来人,立马去查这个永安公子的身份。。”

“是,姑娘。”

京都,某街头

“诸位秀才相公,举人老爷,有序排队,先交钱再购书。”

天机书斋门前,几个伙计笑呵呵招呼说道。

天机书斋门前的书棚中,摆着整整数百本,

或是装帧精美、或是蓝封简装的书籍,

封面上“三国演义”四个大字,右小角有贾珩著的印鉴。

天机书斋掌柜刘通,站在廊檐下,看着外间如火如荼的销售盛况,

苍老面容上洋溢着笑意,这样的销售热度已经维持有两天了,

昨天三国书稿一经发售,这些读书人就如疯了一般。

路口马车里,一微胖少年口里正念念有词:

“一卷书八两银子,发了发了发了,,

刨去成本三钱二分,再除去人工,

每本书最少能赚七两五钱银子,

就这一会儿,这书斋卖了不止一百本了吧。。

日进斗金呀,发了发了发了。。。”

少年眼露精光,看向一旁的少女:

“我说姐呀,你不是京都第一才女吗,你怎么也不出本什么书呀,

这样咱们也做这贩书的生意,定能赚他个盆满钵满。”

“范思哲,又想挨揍了是不是?”

少年正是范府少爷范思哲,而少女则是范若若。。

今儿一早,她就带着范思哲来了天机书斋门口,

只想看看那《三国演义》的热度。。

“姐,我说真的,你看看人家天机书斋,

一本《三国演义》,赚得盆满钵满。”

“那书,真有那么好看吗?”

范若若面带羞涩,低声喃喃道,

她当然早已读过那书,

知道那书写得确实很好,有一代大家之风。。。

“哎呀,姐,你管那书好不好看,它只要赚钱就行。。”

范思哲正满脸艳羡地看着天机书斋门口。。

“也不知这书到底是谁写的,

那书上就写个永安公子,谁知道这永安公子是谁呀,

要是能认识那写书的人就好了,

我一定要把这买卖盘下来,再好好运营一番,定能大赚一笔。。”

范思哲还在边看边嘀咕着。。

皇宫

庆帝的桌案上,此时也摆了一本《三国演义》,

“这本书,你们都看了吗?”

庆帝看着坐在下方的太子和二皇子,

两人并没有立即回话,虽还是少年,却已经学会了揣摩圣意,

“回父皇,儿臣已经读过这本《三国演义》,

倒是觉得这书写得还不错,不像寻常话本,只知吟风弄月。”

到底是太子先回答。

“哦?就只是不错?”

庆帝反问。。

“回父皇,儿臣也是连夜读完了这本《三国演义》,

读完后感触颇深,让儿臣受益匪浅。”

二皇子立马说道。

“说说看。。”

庆帝没有看二皇子,而是拿起桌案上新制的箭头来看。

“此书写的是三国之争,以史为背景,以天下事为主题,

读完后让人心胸开阔,毫气满满。”

二皇子回答道。

“太子,你呢?可有什么感悟?”

庆帝看向太子。

“儿臣亦觉得此书以史为演义,发人深省,

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尤其那首临江仙,写得极好。”

“朕倒是极爱写在书结尾处的那句话。。”

庆帝慢悠悠地说道。

太子和二皇子内心同时咯噔一声,都想到了那句话: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父皇英明。。”

两人同时拱手说道,内心却都有些懊恼,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那句话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