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问。
考的是进士的眼界、见识、才学以及文笔,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会揣摩圣意,这意味着文章要深刻透彻,不要说过重的话,否则就会出现悲剧———比如王安石王荆公,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王安石庆历二年参加科举,就是在殿试的考卷上写下了“孺子其朋”这四个字,这是周公用来教训周成王的语句,你一个二十二岁的年强人竟然写进了试卷中,来教训做了二十年天子的仁宗皇帝,你是不是想造反?于是仁宗皇帝大手一挥,本来是状元的王安石成了第四名。
有了前车之鉴,姜言自然不会犯这种蠢事,今科的策问与后世文天祥回答的问题一摸一样,而文天祥是当时的状元,他就决定用文天祥的文章来回答,当然,要改一下。
比如一些还没有出世的人物要改去,一些不合时宜的典故也要改去,姜言心里想着文天祥的文章,手里握着毛笔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转眼间就出现了一行行墨迹淋漓的小字。
天下聪明人数不胜数,能从百万学子中杀进集英殿的人自然也都是天才,但姜言信心满满,当年文天祥面对的东西可比现在难多了,既然他能成为状元,那么姜言为什么不行?
赵佶在集英殿中慢慢的走着,他从中间开始走,并没有一开始就去看姜言的考卷,蔡京和曾布跟在他的身后,时不时的看一眼士子的试卷。
赵佶的视线在一份份的卷子上掠过,看到有意思的东西脚步就会顿下来,倒不是看到了什么能让他眼前一亮的诗句,而是看到了那些考生优美的字体。
从前到后,有从后道歉,在考桌前后的空隙中,天子、两位相公悄无声息的挪着步子。
赵佶最后才走到了姜言的那一排,他先是在一个年轻人面前停下了脚步,看着他的字体眼前一亮,然后看了许久才往前走,别的暂且不谈,单单是那副好字就让他很是喜欢。
留意了一下籍贯和姓名。
常州霍端友。
赵佶默念了两遍名字,然后目光看向了霍端友前方的姜言,随即他愣住了。
姜言在蒲团上坐的笔直,眼神专注于纸笔之上,肩张背挺,身型气质就看着与别人截然不同,还有那过分年轻的面貌和英俊的脸,赵佶自诩自己长得不错,二十岁的年纪再加上天子的身份,但在姜言面前却生出了一种我不如他的感觉。
但赵佶驻足的原因不是姜言的面貌,而是他的字体。
“笔法强劲,意度天成,这是谁家的字体?”赵佶喃喃道,这种字体他从来没有见过,他看向身后的蔡京和曾布,这两人也对他摇了摇头。
“就是姜言。”蔡京在旁边提醒了一声。
赵佶这才反应过来,他沉迷于字体而忘了眼前的人竟是今科会元,他小声对蔡京道:“这幅好字,已经足以让他成为状元了。”
“文章也写的很好。”蔡京回道,虽然世人都传他是靠着阿谀奉承才当上的左相,但没人传蔡京是一个庸碌之辈,能得到天子赏识的没有一个人是庸才,必定是有一项过人之处,比如说话好听,比如有能力,比如能揣摩天子的心思。
恰巧蔡京三项全占,而且他的文章还写的特别好,要不不可能和赵佶成为能互相谈论文章的朋友,怎么说也是一个进士。
曾布看了蔡京一眼,能让他说一句“文章很好”的人,可不多。
姜言发觉到赵佶三人停在自己的身边,在心里暗暗笑了笑,他用的可是赵佶亲自创造的瘦金体,赵佶能不喜欢么?
两年前姜言就已经将瘦金体创造了出来,并且加以改良,如今的瘦金体可不是赵佶创造的那种用来做艺术的书法,而是真正可以普及民间的瘦金体。
他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今天,只要赵佶能欣赏到他的试卷,就一定会被瘦金体所吸引,姜言深深的明白赵佶是一个爱艺术的人,他不适合做皇帝,而适合做一个亲王,成为一个艺术家。
让这么一个人成为皇帝简直就是百姓的灾难,后世曾经出现的“花石纲”残害百姓,浪费国库,败尽了宋朝的国力,也间接导致了方腊和松江的起义,他做皇帝是百姓的不幸。
但对于一个文人士子来说有个这样的皇帝却很幸福,传闻蔡京曾随手写在扇子上的几个字,就被赵佶用万贯买去,在赵佶当皇帝的时代,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让赵佶欣赏的一技之长,那么你就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前提是你得死在靖康之耻之前。
而姜言之所以提前创造出瘦金体,并且用瘦金体来答这张试卷,就是为了提前得到赵佶的青睐,也只有得到赵佶的青睐,他才能做他想做的事,才能快速的进入大宋权利的核心,才能接触到他想接触到的一切。
赵佶从来都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这个时代也不是一个需要按部就班的时代,姜言挺直腰杆奋笔疾书,雄壮的身材和优美的书法让赵佶驻步在此。
对姜言的形象赵佶很满意,他早就听过姜言的传说,从小神童,长大后连中两元,并且前段时间还写出了“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名传千古的诗词。
而且旁人不知道的是,小时候赵佶是见过姜言的,那个时候姜言的爷爷还活着,还教导了赵佶一段时间,那个时候赵佶还去过姜言家里玩,不过是隐姓埋名,那个时候他就认识了姜言这号人物。
直到殿试交卷,赵佶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殿试的交卷速度比礼部快很多,毕竟谁也不敢让天子多等。
今天的殿试,开始的早,结束的也早。
到了午后时间,赵佶已经看到士子们的试卷了。
接下来就是批改工作。
以蔡京、曾布为首,至于礼部试的那批考官并没有出现在殿试上,而是由赵佶重新任命了一批官员。
试卷刚到桌子,赵佶就火急火燎的要了过来,看到不是原卷而是誊抄之后他有些生气。
“原卷呢?”赵佶对着送来考卷的人问。
(求鲜花!求评价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