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昆没有参与谈判的事情,本来这也和他没多大关系。
伤人的是傻柱,他顶多算是打架斗殴,而且还是有理的一方。
好不容易请假回来一趟,家里的卫生要好好打扫一下。
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添置的家具,也要出去逛一逛。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买一辆自行车。
前段时间杨厂长为了表彰他的技术突破,给了一张车票。
最近一直抽不出空,也没能去一趟百货大楼。
今天好不容易有了空闲,郭昆既不想回厂子里,也不愿意待在四合院。
他一个人晃晃悠悠来到了王府井百货商店,路上还吃了一顿午饭。
六十年代,买一辆自行车那可是大事情。
甚至有的家庭还会特意买一挂鞭炮,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
毕竟谁家里有辆自行车,那可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尤其是结婚的时候,能借辆自行车接新娘子都显得很有面子,不亚于后世的宝马婚车。
因为这时候物资匮乏,买自行车仅有钞票是不够的,还要凭自行车票购买。
一般人想弄到自行车票是很困难的,郭昆也是机缘巧合。
就拿现在的四合院来说,只有许大茂和阎埠贵家里有。
而且一辆是厂里配发的交通工具,另一辆则是从同事手里买的二手车。
严格意义上来说,郭昆应该算是院子里第一个买新车的人。
只不过,这份殊荣他并不在意。
他买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
比如昨天他就想去猪市大街买一些猪肉,可后来因为距离远没有去成。
更重要的是,现在系统更新了,有了兑换商城。
以后郭昆准备没事就骑车出去溜一圈,看看能不能收到什么好玩意。
到时候放在随身空间里面,能够兑换一些生活物资。
这年月,很多老物件都被便宜处理了。
在琉璃厂附近逛几天,碰到真东西的概率很高。
不像后世,古玩街里以假货为主。
现在淘换回来一些好东西,既能兑换物资,还能自己留着用。
郭昆做事情讲究实用,其他的都是其次。
他到了百货大楼以后,没有立刻去找自行车。
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着也得逛一逛。
这一圈逛下来,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购物体验非常差。
售货员基本都是鼻孔朝天,说话爱答不理。
多问几句,人家直接把脸一扭,当作没听见。
你要是敢抱怨,她们比你还凶。
没办法,现在可不流行顾客是上帝的说法。
郭昆逛了半个小时,买了点个人物品。
接着,他直奔自行车区。
没怎么挑拣,直接选定了一辆飞鸽。
拿出车票的时候,售货员的态度才稍微好一点。
现在能拿到车票的人,多少都有点关系门路。
当郭昆推着新车走在路上的时候,瞬间成了整条街最靓的仔。
过往的路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那种被追捧的感觉,还有点小虚荣。
买了车,还不能立刻回去。
必须赶紧去公安机关上牌子,打钢印。
更特么扯的是,他居然还要办理自行车驾照。
说驾照不太准确,应该是自行车执照。
一个红皮本,表面写着两行金字。
上面是所在城市名称,下面写的自行车执照。
再往下,就是一个自行车的图案。
翻开里面的几页纸,第一页登记了钢印号,税牌号等自行车信息,下面还有发照单位的红印章。
第二页,就是纳税记录。
是的,买自行车每年都要纳税,一年两块四。
对比这时期的物价,还真不便宜。
车检,拿证,缴税……一套流程走完,工作人员又讲解了一下安全须知和交通规则。
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分钟,才能骑车回家。
这一路上,郭昆吸引的目光不计其数。
他比较爱干净,穿着一身去年刚做的衣服,还用不着打补丁。
整个人看上去精神利落,不像是车间里的师傅,反而更像是办公室人员。
接近南锣鼓巷的时候,街边有不少见过他的大妈,都在悄悄地打听这小伙子有没有结婚。
甚至还有一些小姑娘,看的芳心萌动。
一辆小小的自行车,仿佛给郭昆带来了一层耀眼的光环。
当他推车进了四合院,里面闲聊的邻居们更是瞪大了眼睛。
“郭师傅买自行车了?”
呼啦一下,全都围拢过来。
前看看,后瞅瞅。
一个个都稀罕的不行,有人小心翼翼地用手轻轻摸一下。
换了别人肯定不乐意,新车能随便碰嘛。
但郭昆只是将自行车当成一种工具,不像其他人那么在意。
再说了,摸两下也不掉漆,没必要计较。
“郭师傅,你家自行车借一次得多少钱?”
这个问题,让郭昆有点懵。
后来听人解释才知道,原来阎埠贵早就开发了自行车租赁业务。
啧啧……
瞧瞧人家这商业头脑。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