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两个大件,贾家请客

换源:

  轧钢厂下了班,贾福贵走出厂门。

并没有直接回家,贾福贵去买大件。

现在,贾福贵随身商场里有着几百块钱。

买两个缝纫机都够了。

而贾福贵也确实打算买两个大件,但并不是买两个缝纫机,而是一台缝纫机和一个手表。

虽然随身商场里有手表,但在这年代不能拿出来。

毕竟,随身商场里最LOW的一款手表,也要比这年代国外最好的手表更精致。

所以,要是直接拿出商场里的手表,被人看到了,可就麻烦了。

手表虽然小,但在这年代也是大件,价格虽然比缝纫机便宜,但也便宜不到哪去。

没个200元就别想买手表了。

现在,四九城还没百货大楼,但也有买大件的地方。

五金商店,不仅有缝纫机卖,也有手表和自行车,还有收音机。

但没点关系可买不到。

当贾福贵一来,就有售卖员和他打招呼。

“贾哥,这是要买大件了?”

“嗯,想买一台缝纫机,再买个手表。”

“一下子买两个大件?不得了。”

贾福贵不仅和这个售货员是朋友,和店长也有点交情。

一般人来买大件,肯定是买不到,但贾福贵却不同。

不过,今天不巧,贾福贵有关系也买不到太好的缝纫机,只能买一台218元的,手表可以买个227.5元的。

想买一台300元左右的缝纫机,这要等年后。

还有两个半月左右就过年了。

最快也要三个月之后才能买到一台300元左右的缝纫机。

贾福贵也不想等,218元的缝纫机就218元吧!

比300元的缝纫机是差了点,但差的也不多。

“那就买一台218元的缝纫机,再来个227.5元的手表。”贾福贵说。

一共是445.5元。

贾福贵可是带了700多元。

把手表往右手腕一套,接着就是捧着缝纫机。

缝纫机也不是太重。

以贾福贵现在的身体素质,捧着100斤跑个十几里路都没问题。

解放前,贾福贵扛过沙袋、扛过炮筒、还抬过弹药箱等。

能在轧钢厂保卫科上班,贾福贵可是有军伍证,还拿过几个三等功。

要不是犯了点错误,不说当保卫科长,至少能当个副科长。

但贾福贵应该也快升职了。

估计年前能当上保卫科的队长。

再过个几年,当个副科长问题应该不大。

贾福贵也不着急。

当贾福贵捧着缝纫机往家走,路上看到的人都挪不开眼了。

尤其是女同志,更舍不得挪开眼。

缝纫机对女同志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要是没觉醒前世记忆,一下买了缝纫机和手表,贾福贵也会很激动。

但现在,贾福贵却是淡定着。

买的缝纫机和手表放到随身商场里都是‘古董’,有收藏价值,使用就太LOW了。

可在这年代,贾福贵买的缝纫机和手表能让大部分人都眼红。

南锣鼓巷,贾福贵还没走进四合院,一些街坊就围了过来。

“哎呦喂,贾哥,你买缝纫机了?”

“还有手表?”

“一下添了两个大件?还得是你啊!”

“在咱们这南锣鼓巷是独一份。”

“拔份了。”

……

等贾福贵走进四合院,院里也是热闹了。

两个大件引起的轰动可真是不小。

一些街坊邻里来贾家串门。

张翠花和贾东旭都是满脸兴奋。

贾家这次可是风光。

家门口,贾福贵把缝纫机交给张翠花,张翠花兴冲冲的回到屋里。

贾东旭则是帮忙安装缝纫机。

家里有针线。

等缝纫机安装好,张翠花迫不及待就操作了起来。

这不是张翠花第一次操作缝纫机。

以前张翠花去别人家串门,有上手操作过缝纫机。

虽然会操作,但张翠花这明显是不熟练。

但家里有缝纫机了,多操作,自然就会熟能生巧。

杨瑞华、李淑芬,还有聋老太太等人,都围着贾家的缝纫机。

许伍德的媳妇吴月梅,还有刘海中的媳妇也都来了。

也有不少眼睛看着贾福贵戴着的手表。

也有人在想着贾家请客的事。

即便只是家里添一个大件,也该请客一下。

而贾家可是添了两个大件。

关于请客的事,贾福贵想好了,院里每家给两个二合面馒头,另外,再摆个两桌,酒水和饭菜过得去就行。

至于邻里,以及厂里一些工友,给点窝头就行了。

加起来要不少粮食,但这却是不能省。

对贾福贵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家里棒子面不多了?

从商场里拿些米面出来,可以换不少棒子面。

除了米面,还有花生和瓜子等,商场里很多物资都能拿出来换棒子面等。

至于说贾家拿出的粮食有些多,街坊邻里也不至于刨根问底,还能是偷的?不外乎就是找关系买的,或者找关系借的。

但如果贾家拿出的粮食太多,想不引人关注都不可能。

总之,贾福贵心里有数。

能从战乱时代好好的活到现在,贾福贵不仅胆大心细,也谨小慎微,当然,人缘,还有运气,也都是因素。

贾福贵也有点低估了缝纫机和手表对街坊邻里的吸引力。

一大群人来贾家串门,屋里都没地方坐了。

等到吃饭时间才有不少人回家,但也还是有一些人没走。

这让贾福贵也是无奈。

贾家做晚饭吃?

自己吃着,街坊邻里站在旁边看着,这也不自在。

至于请大家吃,这当然不行。

这年代就是去亲戚家聚餐,一般也要带上粮食。

工作出差开会,也都要自备粮食的。

就算家里有点余粮,也不会奢侈到一下请一群人吃饭。

……

翌日,中午,贾福贵拎着个布袋,里面都是二合面馒头。

进了大院,贾福贵也就挨家挨户的发馒头。

每家给两个二合面馒头。

每家都有人在家。

在院里走了一圈,发完了馒头,贾福贵手里的布袋也就空了。

至于院外的一些街坊,还有厂里的一些人,给点窝头就行了。

而贾福贵都准备好了。

家里的粮食用了一部分。

大部分粮食都是用商场里的米面换的。

街坊邻里无不说一声贾家局气。

整个南锣鼓巷,有两个大件的家庭也就贾家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