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了京城的隐患之后,
胡皋开始在司州、并州、凉州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推广曲辕犁屯军田,发展耕种养殖。
从系统商城购买黄麻纸的样品和制作工艺流程图,派蔡邕负责纸张的生产。
而后发布禁简令,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
接着在各地成立学堂,推行三年义务教育,
使得贫困人家的子弟也能有书读,
品学兼优者,还能获得朝廷的奖学金。
发布求贤令,以吸引寒门士子前来投奔。
三个月后的一天。
太师府。
“主公,您发明的黄麻纸真的是无与伦比!”
蔡邕满脸堆笑道:“使用黄蘗汁染制,不但节省成本,生产速度快,而且纸质粗厚、耐久防蛀,非常适合用于抄写经文和作画?。”
“现今,司、并、凉三州的书籍,已经大多更换为黄麻纸了。”
胡皋点点头,一脸欣慰。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造纸的原料。
三国时期,纸简并用,但纸还不足以完全取代竹简。
到了东晋,
随着医药学家葛洪发明黄麻纸,
纸张才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如今他胡皋大力推广黄麻纸,
以至纸张提前普及,可谓功德无量。
“主公,属下有一言…”
贾诩小心翼翼,欲言又止。
他知道自己和蔡邕无法相提并论。
严格来说,蔡邕还算得上胡皋的岳丈。
而他作为董卓的旧部,归降以来一直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很怕哪句话失误,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但如果知而不言,又怕胡皋怀疑他心怀异志。
“文和但讲无妨。”胡皋语气和蔼,让人倍感亲切。
“是!”
“禀主公,求贤令宣告以来,倒是有一些人前来投奔,但全是些庸庸碌碌之辈,不堪大用。”
“而真正有识之士,又大多出自于高门大屋,鼎食之家…”
“哦?来的都是庸才,有本事的士族,不屑与咱们为伍?”胡皋满不在乎道:“无所吊谓!我有你们就足够了!不日之内,他们必定一个接一个,望风而来。”
“主公圣明!”贾诩继续道:“目前在三州已建造3000多所学堂,数以万计的贫民孩童入学,百姓们无不感念主公的大恩大德。”
“然而花费巨大,长此以往,恐怕财政难以为继,您看…”
“这有何难!找那些达官显贵、世家大族摊派!每家征收10万两黄金!”
“啊?”贾诩大吃一惊:“主公!我们入驻京城以来,宰杀了不少士族…其余世家大族本就心怀怨愤,再如此强行索要钱财,只怕…”
“怕什么!莫非他们敢造反?”
其实胡皋深知。
东汉的士人集团能够左右一郡一州的政局,
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天下大局。?
想要彻底控制住一个地方,
必须取得当地士人的支持,
州郡大族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各诸侯军营中的军师祭酒,谋臣良将都是出自世族。
能读书的,都是家族底子厚的。
曹丕称帝后推行“九品中正制”,
从法理上肯定了门阀士族选拔人才的权力,
缓和了门阀士族与仲央的关系,巩固了自身统治。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就是因为得不到门阀士族的支持,
人才大量流失,最终亡国。
虽然胡皋痛恨士族,却也不得不承认。
目前来说,
杀尽世家大族不是良策,
甚至下下策都不算。
但最起码可以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
设法逐渐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所以,胡皋才会大力屯田、兴办教育。
“这些名士不都自诩道德高深,悲天悯人吗?”
“自古以来,有钱的大善人冬舍棉,夏舍单,遇荒年赈济灾民。”
“兴办教育,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让他们拿几个钱还敢废话?”
“只要没把他们逼到绝路,没几个敢冒着抄家灭门的风险殊死反抗。”
“告知那些士族:积极捐献者,赐予功勋奖牌一个,锦旗一面;撒泼放赖、拒不缴纳者,斩首示众,诛灭九族!”
胡皋一脸平静,轻描淡写道。
蔡邕、贾诩全都脊背发凉,出了一身冷汗。
看到二人吃惊的神情,胡皋淡淡一笑:
“你们虽说也是大族出身,但毕竟是我的心腹之人,就不必掏钱了!是亲三分向嘛!”
“谢主公!”
蔡邕、贾诩连忙作揖。
“世家大族?哼哼哼!”
胡皋暗自冷笑。
五胡乱华期间,动不动就满门抄斩。
所谓士族们,除了个衣冠南渡,也没翻天啊!
骑驴看唱本——咱们走着瞧!
这时,陆炳疾步而入禀报。
“禀主公!十八镇诸侯聚集80万大军,号称250万,已到达酸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