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治国之论

换源:

  董羽迟疑了片刻,

他着实是被蔡琰的绝世容貌给惊住了,

尤其是这身浓厚的书卷气所养育出来的,独特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是董羽此前所遇到过的女子无法相提并论的。

乱世之中,由此等佳人相伴,才是生存下去的重要意义啊。

一直没有掩饰自己是个俗人的董羽,

此刻微微一笑,

对蔡琰说道,

“好,今日有幸,能见到名动司隶的才女,真是不错。”

蔡琰淡然一笑,脸上浮现出了两个好看的小酒窝,

“公子谬赞了,什么名声皆是身外之物,还请公子入座。”

蔡琰这等不卑不亢又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质,

更是为她整体形象加了不少分。

一番分主宾坐下后,

还未酒过三巡,

蔡邕就有些迫不及待地问道,

“公子,长安城已经打下来了,您打算如何治理长安?”

果然,

蔡邕作为朝廷之中,

亲董一派的文臣代表,

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

当然对董羽的施政方针最为关心了,

这也是今晚他仓促之间就急着设宴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方面,

蔡邕也知道董羽以前的所作所为,

实在称不上是什么英才,

但现如今的事实是,董羽确实扭转了局面,

并且还以惊人的姿态拿下了长安,

至少成为了司隶地区的重要势力,

那么他们这些以前追随董卓董太师的文人,

接下来要何去何从,

是不是要继续追随董羽,

董羽是不是值得他们继续追随下去,

这也是个问题。

蔡邕眼中即是有些忐忑,

也是有着几分期待,

期待董羽说出一些让他们感到放心的话,

至少,不会胡作非为下去吧……

可董羽二者都没有选择,

他在吞下一块炙肉后,

摇了摇头道,

“我不知道!”

什么?

不知道?

蔡邕有些吃惊,

坐在父亲一旁的蔡琰也花容失色。

董羽这是什么意思?

是真的不知道,

还是不想说?

蔡邕只好将自己所代表的这股文臣势力的用意说得更为清楚一些道,

“公子,”

“常言道,打天下易,坐天下难,”

“若是不能治理天下,纵然是强如那西楚霸王,也只能败于高祖手下,”

“更何况咱们西凉军四周强敌环伺,必须要慎重啊!”

董羽微微颔首,

但他还是说道,

“董某只是一介武夫,这如何治理天下的事,本就不知道,”

“再说了,如果我都能知道这些,又何必要朝廷的百官呢?”

“说到底,蔡中郎,我这个人是最怕麻烦的了,也最愿意任用有本事的人,替我处理那些我不会的事!”

董羽居然能用如此朴素的话语,

说出知人善用的道理,

这不由得让蔡邕对董羽的评价更高了几分,

他连忙追问道,

“公子是打算以我儒家治国么?”

儒家?

董羽摇了摇头?

蔡邕心中咯噔一下又追问道,

“那公子是要效仿暴秦,以法家酷吏治理天下?”

他脸上的神情顿时紧张了起来,

若是这时候董羽的回答是肯定,

当然他心中也清楚,

之前董羽的父亲董太师就十分推崇秦朝的法家学说,

还想要推行军功制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并激发司隶和凉州地区的战争潜力,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朝堂之上的不少大儒都不怎么支持董卓的原因之一,

蔡邕在这些儒家重要人物之中,也成了个另类。

若是董羽还想要继承他父亲的那一套,

显然天下儒家愿意支持董羽的,可就不多咯!

“非也!”

董羽同样摇了摇头,

但这次他不等蔡邕的继续发问,

而是罕见地主动说道,

“蔡中郎,您此刻心中一定十分疑惑,为什么我对于世上主流的两种学说,儒家和法家都不选择,”

“当然,您放心我更不会相信大贤良师、五斗米教的那些玩意儿,”

“恰恰相反,我将会融合儒家和法家二者之长,对长安城乃至未来我所能掌控的天下,施以独特的统治!”

蔡邕眼前一亮,

他抬了抬手,示意董羽继续说下去道,

“愿闻其详!”

董羽放下手中的食物,

整理了下衣袖道,

“刚刚我也说了,在下是一介武夫,这治军当然是学习法家学说为上,讲究的是一个治军从严,”

“可治理天下就不能这样了,”

“光是靠法家是解决不了这天下的矛盾的,而如果这矛盾靠儒家的学说来解决,那就是纯粹的愚民了!”

蔡邕面露疑难之色,

“矛盾?什么矛盾?”

“是老百姓吃不饱饭的矛盾么?”

董羽握紧拳头,随后伸出一根手指头道,

“这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矛盾,但我将其归结在一起,是两个字,”

“流动!”

流动?

这个天下的矛盾是流动?

蔡邕吃了一惊,

这等奇怪的学说,明显是和儒家的治世学说相悖的,

而且听上去也不是那么地实际啊。

董羽知道蔡邕并不能以超出千年的思维来理解自己,

他索性用更为直接的例子问道,

“以前朝廷选拔官吏人才,是用何等办法?”

蔡邕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举孝廉!”

“不对!父亲,董公子,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袭承爵位!”

“不错,蔡琰小姐说的是。”

董羽继续说道,

“可这样的办法,注定是大部分所举荐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出身名门望族,”

“亦或是一些大儒名家的子弟,”

“反而大量的真正有才学的人,不能获得官位,从而将自己的才学用于治理天下。”

“这就导致了现如今的天下,农民的儿子始终是农民,而三公的子弟就算不能成为三公,也至少是个二千石以上的前程!”

蔡邕和蔡琰父女听得连连点头,

董羽所观察世间的角度确实十分新颖,

蔡邕补充说道,

“确实,其实我们儒家的一些大儒们,在前几年黄巾之乱的时候,”

“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他们考虑的没有董公子如此深远。”

但他也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道,

“董公子,既然你想了如此之多,那么这个问题可有解决之法呢?”

董羽伸出了三根手指头,不慌不忙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开,科,举!”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