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贤才

换源:

  虽然刘晔是汉室宗亲。

但他并无自立为王的野心。

历史上。

他曾侍奉曹操、曹丕、曹叡三代。

是曹魏的元老。

他料事如神。

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

一针见血。

擅长识人的汝南许劭。

也称赞刘晔有“治国之才”!

……

秦昭在鲁肃的带领下。

带着陈庆之和其他亲信卫队一起来到了刘晔的家。

家里的仆人告诉他们。

刘晔一大早就出门了。

到现在还没回来。

于是。

秦昭决定等着刘晔回来。

在书房里和鲁肃面对面坐着。

边喝茶边讨论扬州的局势。

鲁肃对秦昭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这让秦昭更加欣赏鲁肃了。

不知不觉间。

他们在刘晔家等了整整四个时辰。

饭也吃了。

茶也喝了。

但刘晔还是没有出现。

“主公,刘子扬该不会是逃跑了吧?”

陈庆之皱着眉头。

疑惑地问。

“这乱糟糟的时候,刘子扬能逃到哪儿去呢?况且,他连金银细软都没来得及收拾。”

秦昭不太相信刘晔会逃跑。

毕竟。

刘晔是个一流的谋士。

怎么可能会一声不吭地走掉呢?

秦昭渴望贤才。

刘晔不可能不知道。

没过多久。

秦昭看见一个身穿华丽锦袍。

身材修长的二十多岁年轻人走进书房。

向他鞠躬行礼:

“淮南刘晔,拜见大都督!”

“子扬,你总算回来了。

我对你的仰慕已久啊!”

秦昭热情地拉着刘晔坐下。

“现在天下动荡,汉室衰微,英雄辈出。

我秦昭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正缺少你这样的天才来辅佐。”

“子扬,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吗?”

“……”

刘晔沉默了一会儿。

君主选择臣子。

臣子也选择君主。

如果刘晔看不上秦昭。

后者也无可奈何。

“敢问大都督,你想成就的事业是什么?”

刘晔直接问道。

秦昭思考了一会儿。

回答:

“自从桓帝、灵帝以来,汉室衰败,国家危如累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秦昭虽无大才,但愿能成就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辅佐天子,联合诸侯,安定天下,让万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刘晔闻言。

嘴角勾起意味深长的笑容,说:

“大都督,你何必对我隐瞒呢?”

“虽然我是汉室后代,但属于旁支,心中向着汉室,但也明白有些事情无法强求。

现在天下英雄崛起,割据称霸,汉朝的基业传承了近四百年,眼看就要走到尽头,这种大势怎么能逆转呢?”

显然。

刘晔也不认为能复兴汉室。

三次复兴汉朝?开什么玩笑。

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

那汉朝可能会延续万世。

秦昭听到刘晔的话。

赞赏地看着他:

“我早听说子扬擅长洞察天下大势,看来所言非虚。”

“子扬,实话告诉你,我秦昭想成就的大业,是将天下万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让他们丰衣足食,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至于复兴汉室或改朝换代,对我来说有何意义呢?”

如果天意和民心都在我这边。

我秦昭一定能将分散的土地再次融合成统一的国度。

开创一个超越秦始皇、汉武帝。

媲美文景之治的伟大事业。

刘晔听到秦昭的雄心壮志。

点点头,接着说:

“都督,您知道吗?自从秦军攻克了舒城,很多庐江郡的豪门大族就闻风而逃,您知道为什么吗?”

“他们觉得我是暴君,不能成就大业。”

秦昭冷笑一声,说:

“他们误会我了。

的确,我曾几天内灭掉了徐州数十个豪门,但那是他们咎由自取。”

“我秦昭出身平民,不是高贵世家,但我懂得包容。”

“如果他们安分守己,不偷偷帮助曹操对付我,也不会落到全家被杀的地步。

对于你说的庐江郡豪门纷纷逃跑的事,我并不介意。”

“离开我的,是因为志向不合,理念不同,我又何必去责怪他们呢?”

刘晔听到秦昭这样的见解。

不禁微微点头。

表示赞同。

在对待豪门大族的问题上。

刘晔担心秦昭太过“偏激”。

如果秦昭敌视这些家族。

与他们为敌。

他不可能真正成就霸业。

“都督,您确实有英明君主的风范。

我今天外出观察,秦军进城后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这才是王者之师的风范。”

刘晔终于心甘情愿地向秦昭下跪。

认真地说:

“刘晔虽无大才,愿追随都督为主公,为都督尽犬马之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很好!”

秦昭立刻扶起刘晔。

和蔼地说:

“子扬,你对我来说,就像张良对刘邦,伊尹对商汤,我秦昭何愁大业不成?”

“主公过奖了。”

秦昭一手牵着刘晔。

一手拉着鲁肃。

大声笑道:

“我不为得到舒城而高兴,只因得到两位贤才而欣喜!”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