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点兵点将

换源:

  接过家主的重任后,赵康与父亲赵明乾进行了深入的商讨。

他们最终决定,在明面上,赵家仍然由赵明乾做主,而赵康则继续担任世子的角色。这样的安排,既能稳定家族内外的人心,也能为赵康逐步接手家族事务提供过渡。

赵明乾经过深思熟虑后,也赞同了这个方案。

毕竟当前局势尚未稳定,贸然更换家主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离开王府后,赵康先回了家,向妻子李岚月详细交代了这些事情。

李岚月听完丈夫的叙述,不禁问道:“夫君,你是说,父亲大人现在想要退居二线是吗?”

赵康点了点头,肯定道:“是的,以后这副重担就算是落在我的肩上了。”

李岚月闻言,立刻表示支持:“夫君莫虑,有岚月在,不会让你一人承担的。”

赵康轻轻握住李岚月的手,温柔地说道:“既然如此,还真有一事需要夫人帮助。”

原本还在为赵康揉捏肩膀的李岚月立刻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认真地听着丈夫的叙述。

当听到赵康的请求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岚月定当竭尽全力,助夫君一臂之力。”

赵康感激地看着妻子,继续说道:“这段时间我需要去一趟军营,西境十三城反意已起,他们集结了三十万大军,情况十分危急。而茶馆的小学堂那边还不能停,所以便麻烦夫人代我去教几堂课。这些日子的教案我已经写好,你只需按照上面的内容来教授即可。”

李岚月听后,郑重地点了点头:“夫君放心,岚月定会尽心尽力,不辜负你的期望。”

嘱咐完妻子之后,赵康心中稍安。

他没有在家中多作停留,而是立刻动身,搭车前往龙城外的军营。

如今龙城内外的道路均已修通,车辆行驶在平坦的道路上,没用多久就抵达了军营。

在军营门口,站岗的士兵严格地检查着每一个进出的人员。

当赵康露出自己的腰牌时,士兵们立刻认出了这位身份尊贵的世子,并恭敬地放行。

赵康进入军营后,步伐匆匆地前往会议室。

他立刻命令传令兵去召集林武与孟佰盛两位将军。

二人一进入会议室,还未及寒暄,赵康便严肃地向他们交代了当前的紧张形势。

林武托着下巴,沉思着;而孟佰盛则皱起了眉头。

当听到西境十三城已经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压境的消息时,这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禁感到压力。

尽管他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还是让他们感到些许棘手。

然而,与林武的沉稳不同,年轻的孟佰盛很快便从中看到了机遇。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危机,更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明面上看,对方三十万大军对阵己方八万,似乎占据绝对优势。

但实际上,孟佰盛深知,己方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远超对方。

想到这里,孟佰盛顿时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深意的笑容。

这让一旁的林武感到有些不解,他好奇地问道:“孟将军,此时发笑,莫非是已有妙计?”

孟佰盛笑着看向林武,话语间难掩兴奋之情:“林将军还未看出此战的优势其实在我们这一方吗?”

林武闻言一愣,他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不会轻易忽略任何细节。

他迅速回顾了赵康提供的情报,并仔细审视了西境的地图。

这一刻,他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孟佰盛话中的深意,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掩饰的笑容。

赵康见状,知道林武和孟佰盛已经充分理解了当前的战况和他们的优势,便也不再多做解释。

他直截了当地向两位将军提出了他的要求:“既然二位将军都已经清楚了解了我们的境况,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战术,如何展开战斗。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全歼敌军。我想知道,你们能不能做到?”

这让二人犯了难,打赢没问题,大胜也很简单,但是对于赵康这个全歼敌军的要求他们不敢打包票。

人数上的差距终究是有的,八万人很难去围剿三十万人,即便是有着装备差距也很难做到。

更别提如今这跨越时代的装备差距,恐怕一开打,对方全军就会开始溃散,想要围剿必须要让对方无路可逃才行。

可问题来了,这次他们不是进攻方,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去压迫敌军的行经路线。

二人一时间又犯了难,看着地图许久一时间束手无策。

“这……我暂时还没有什么头绪……”

说出这句话时,孟佰盛脸上满是惭愧。

他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可这不是一件小事,容不得他逞英雄。

赵康倒也不着急,就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两个将军分析着形势。

直到,林武发现了一处山口,他眼前一辆一个计划便浮现出来。

他将手指指向此处,这处山口连接着龙城的一处要道,此路狭隘,又是进攻龙城的必经之路。

林武提出建议说道:“不若如此,我们示敌以弱,派出一支部队,装备与对方同样的冷兵器,短暂接触后,立刻败退,放出龙城关,应有敌人大军由此进入,随后,派出一支奇兵绕山路,堵住敌军退路,最后大军杀出一举歼灭!”

说到这里,林武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只是此计有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败退的那支部队不能是假败,而必须是真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引诱敌军深入,让他们完全放松警惕。这样,当我们的主力大军出击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赵康思索之后,认为林武的计策确实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能够有望实现全歼敌军的目标。

然而,他也清楚那支作为诱饵的部队将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很可能是凶多吉少。

但面对如此大的战果诱惑,赵康觉得值得一试。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赵康最终同意了林武的计划,并决定在具体细节上加以改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诱饵部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