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六尺巷外考

换源:

  六尺巷外考

作者:春江夜雨

桐城的“六尺巷”,现在可以说是名扬海内外。关于六尺巷的故事,只要上网一搜,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四句通俗易懂的让墙诗,是清朝大学士张英对张家来人的回复,显示出张英的胸怀宽广,豁达大度。

说起礼让,早在周朝之前,吴氏泰伯三让王位,才是历史上礼让的典范,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推崇和褒扬。

而近现代人们赞颂张英“礼让”的高尚品德,是为了教育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和睦相处,这仅仅是浮于表面,却很少人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而我觉得,他是因为悟透了人生,才有了对身外之物的看淡看透。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了除了文化、精神、美德可以存世不朽,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如同过眼云烟。只要去看看今天的张府和隔壁的吴府里现在居住的,有没有他们两家的一个后人,便能深刻理解何为身外之物。

当时的张府和吴家为邻,张家权势显赫,吴家是名门望族,财大气粗。所以县官老爷感到棘手,不敢轻易断案,张家才无奈驰京求援。这是人人皆知的。

而为人所不知的,历史上也没有翔实的记载,与张家相邻的吴家究竟是麻溪吴还是高甸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当然,能得到张家后人以及大多数吴氏公认的是麻溪吴氏。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争论有点无聊,在桐城无论是麻溪吴、马埠吴、豸岭吴,还是高甸吴、吴家嘴吴氏等等,他们本是一族,只不过是吳氏大家族的分枝而已。

今天我要考证的是人所不知的,张府与麻溪吴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得要将吴氏简略的上溯至周朝之前,才能说得清楚。

吴氏的先祖是古公亶父(皇帝后裔的第十七世孙,史称周太王),养育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泰伯(吴氏的开姓始祖,无嗣);二儿子仲雍(吴氏传世始祖);三儿子季历,(养育了周文王姬昌)。论辈分吴氏的开姓始祖泰伯和传世始祖仲雍分别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父和二伯父。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后,封泰伯和仲雍的江南属地为吴国,赐后人以国为姓。吴氏后来开枝散叶,出现了诸多分支。麻溪吴成为了吴氏大家族其中的一支分支。

麻溪吴的一世祖是吴太一,在枞阳县麻溪河畔开基。太一公的墓地在枞阳钱桥粮站附近的公路边,至今尚存完好。其后人主要分布在桐城、枞阳、庐江、舒城一带,部份分散至全国的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

麻溪吴氏的族谱修谱较早,也是吴氏族谱中最为完整的。曾在清朝时期续谱,由清廷大学士张英为麻溪吳氏宗谱作的谱序。为什么由张英作谱序,因为张英的母亲是出身于麻溪吴氏家族。

民间盛传的“一门三进士,两房两外孙”就是出自于麻溪吴氏著名的东一股俌三房。

一门三进士:即吴堂子:吴一介,官至河南右布政使;吴一介子:吴应宾,授翰林院编修;吴应宾子:吴道凝,初任山东长清知县。

两房两外孙:吴应宾的二女儿吴令仪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方以智;吴应耀的二女儿(名字不详)嫁与了张秉彝(张英的父亲),生下了张英。

经查阅麻溪吴氏族谱,从资料中得知,张英的母亲,是麻溪吴氏吴应耀第二的女儿嫁与张家后,才有了后来的儿子张英、孙子张廷玉,史称“父子双宰相”。

写於 202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