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坐在新屋的木桌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落在摊开的一本破旧商业手册上。窗外传来父亲砍柴的闷响,还有母亲在灶台边忙碌的脚步声。自打从黑市回来后,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这座新落成的房子,不只是一个安身之所,而是一个真正的“财富引擎”。
眼下,空间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已经稳定产出,通过重新布局的黑市渠道,收益比之前翻了几倍。但林波知道,单靠这一条路终究不够稳固。赵强背后有人的消息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让他必须尽快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建立多元化的经济支撑。
“得搞点副业。”他低声自语,脑海中迅速筛选着适合农村环境、又能带来额外现金流的小型项目。
第二天一早,他骑车出了村,直奔最近的集市。集市不大,却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林波穿行其间,仔细观察哪些摊位前人流最多,哪些商品价格高且供不应求。他在一个卖手工竹编篮子的老者摊位前停了下来,发现对方虽然年纪大了,动作缓慢,但生意出奇的好,几个年轻妇人正争先恐后地挑选样式各异的篮子。
“大爷,这篮子怎么这么抢手?”林波随口问道。
老者咧嘴一笑:“城里人喜欢这些手工的东西,说是‘有味道’。”
林波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想起自己家的新屋,院子宽敞,还有一间空置的厢房,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做些加工类的小作坊。
回村路上,他特意绕道去看了那片竹林。果然如老者所说,竹林茂密,资源丰富,只需稍微整理就能取材。他蹲下身子摸了摸粗壮的竹竿,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
当天下午,他便召集了家里几位亲戚和邻居,拿出几张草图,开始讲解自己的计划。
“我想在新屋里搞个竹编作坊,初期规模不用大,能做出几样实用又美观的产品就行。材料我们自己有,劳动力也不缺。关键是要做出特色,打进城里的市场。”
几位长辈听得频频点头,但也提出了疑问。
“可咱们谁也不会编啊?”
“这个不难。”林波笑道,“我打算找那位集市上的老者请教一下,请他来村里教几天。另外,我还准备买一台小型编织机,提高效率。”
“那机器贵不贵?”
“贵是贵,但能用好几年,而且产量能提上去,值得投资。”
众人听后都表示支持,林母也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处理日常琐事,腾出时间让大家专心学习手艺。
接下来几天,林波一边安排人手清理竹林、采伐原料,一边着手设计产品样式,并联系那位老者来村里授课。他还专门跑到县城一趟,在一家五金店里找到了那台小型编织机。店主见他问得详细,还以为是个大客户,热情推荐了好几种型号。
“这台效率最高,不过价格也最贵。”店主指着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器说道。
林波点点头,掏出纸笔计算了一番,最终还是咬牙买了下来。他知道,这笔投入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回报,但从长远来看,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机器运回村那天,整个院子里热闹非凡。几位年轻人围着它指指点点,林父也在一旁好奇地打量。
“这玩意儿真能干活?”他嘟囔着。
“等装好了,您就知道了。”林波笑着应道。
与此同时,他还开始规划新屋的空间布局。阁楼原本闲置,现在被改造成原材料仓库,既防潮又安全;厢房则布置成了半开放式的编织工坊,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厨房旁边还预留了一个小房间,将来可以用作成品展示区和销售窗口。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某个傍晚,林波站在新屋门口,看着夕阳洒在刚铺好的木地板上,心中涌起一股踏实感。他知道,这条多元发展的路才刚刚起步,未来还会遇到不少挑战,但至少,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林哥!”门外传来熟悉的喊声。
他回头一看,是二虎。
“怎么了?”
“我在县城听到个消息,说赵强那边最近在招人,好像是要扩大他们的地下交易网络。”
林波眉头微皱,随即笑了笑。
“那就让他们忙吧。咱们先把眼前的事做好,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早就站稳脚跟了。”
夜色渐浓,远处的山影模糊不清,空气中飘来淡淡的竹香。林波走进屋内,点亮油灯,继续在笔记本上记录今天的进展。他的字迹清晰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在为未来的蓝图添砖加瓦。
而在角落里,那台崭新的编织机静静地躺着,等待着明天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发出它的第一声轰鸣。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