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新型商业模式

换源:

  “宗总,找我有啥事儿吗?”

“高志伟在家不?我让他等着今天的信儿来着?”

“我这瞧一眼去。”

李振松搁下电话,开了家门,踱步到高志伟门前敲了敲,高志伟媳妇儿应声开门,问着:“啥事儿啊?”

“高总在不?昨儿不是说好今儿得去厂里了吗?”

“老高不在家呢。”话音未落,门“砰”一声关上了。

李振松吃了个闭门羹,呆立在当地,反应过来一拍大腿,嘴里嘟囔了句“完喽”,转身回家,抓起电话说:“宗总,坏事了,高志伟那小子搞花样呢!”

“啥情况?”

宗总还没听清那边说啥,一经理进来了:“美滋味食品那杜琪峰有动静了,说他们在深圳有实验室,高志伟还订了天河酒店507房间,准备今儿就带记者去,连当地电视台都约好了。”

宗总默默挂了电话,两眼一闭,靠在椅背上,一言不发,屋里的气氛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他从没见过宗总这样,商场上向来如鱼得水,无论是私营、国营还是混合制,他都能游刃有余地拿下国企,这样一个强者,此时竟显得力不从心。

“他赢我半步!”

宗总睁开眼,心里明白,自己又替他免费打了广告,小罐头的销量恐怕拦不住了!

一天下来,鸡飞狗跳的,高志伟掏腰包给记者们买了机票去了深圳实验室,还请了当地电视台现场采访,这一系列宣传真是豁出去了。

同时,那些没捞着免费机票的记者又围堵娃哈哈,追问营养液的问题,儿童食品安全再度成为焦点,甚至有记者去不同地区采访了监管部门。

这天,娃哈哈内部连开几场会,结论是:要是把营养液归到药品里,销量铁定滑坡,必须一周内推出新品,正面硬刚美滋味食品。

而且要出类似小罐头的产品,最关键的是,打价格战,零售价降下来,给代理商让利,原打算投央视的广告费先缓一缓,这笔钱要分开用,一部分做市场广告营销,一部分投入到价格战里。

他们盘算着,美滋味食品的资金链其实很脆弱,要打就打垮它的资金链。

“美滋味食品”四个大字在深圳彻底火了,好多人想买小罐头,可压根买不到。这儿是珠三角,没有李卫东的工厂,小罐头在这儿找不到生存空间。

眼看就要一个月了,美滋味食品和娃哈哈虽然不敢说全国无人不晓,但提起它们,谁都知道这两家掐得眼红,明眼人都看得出。

一些重量级媒体开始发文章,标题挺引人思考——《合作才能共赢》。

三月二十九日,春风吹遍大地,一夜间梨花满枝头,高志伟赶回来的路上,寒气已退,人们也脱下了厚重的棉衣。

李卫东桌上堆满了文件,进门先给自己沏了壶茶,张玉凤跟进来说:“事情有点多,娃哈哈明天新品发布,这几天咱们的货铺天盖地了。听说他们准备了七千万要跟咱们拼价格,还有,咱们名声太大,后面几个厂子谈起来难了,谈判团昨晚打电话来要涨价,有的还想抽成,还有……”

“停!”李卫东抬手打断她,每件事听起来都不省心。

他顺手拿起桌上的报纸扫了一眼,这类想和稀泥的报道,随手一扔,打开文件夹:“谈到哪儿了?”

“太原,申请被拒了,说风险太高。”张玉凤递过旁边一个文件夹:“之前信息不畅,我们把这厂子押给了好几个地方政府换资源。现在事儿闹大了,有些报纸报导了咱们的事,电话也不断。”

李卫东想了想:“真不行就用郑州的厂子抵押,一个不够就给俩,反正现在不缺厂子。”

张玉凤看着他,觉得李卫东在走钢丝:“你这是拿各地政府开玩笑,那些厂子都抵押给银行了。”

“我不押地,我押市场。我的厂子都转起来了,每个月现金流充足,那些谈钱的团就让他们滚蛋。”李卫东想了想说:“换个谈判组,必须让他们信咱们。”

“够呛啊,还有财务算了,咱们缺口大概两千万,怕你溜了。”

张玉凤瞅着文件,要是她是地方官,现在巴不得把李卫东给办了。

“两千万!”李卫东深深吸了一口气,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价格大战。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之后那些地方面临的政策调整,即便有资金支持,也必定是专款专用,这笔钱绝不会允许李卫东用在别的地方。

张玉凤对整件事情洞若观火,凭她的商业运作眼光来看,这是一个死胡同。李卫东最大的依仗,就是借着招商的机会,以现有的工厂为基础,像玩贪吃蛇游戏那样,用一个工厂作为抵押去吞并另一个工厂。然后他出去就可以声称自己手上有两个工厂,就像贪吃蛇越吃越长一样。

如果是在以前,他或许能把后面十个工厂的资金延迟支付,挪用到这六个工厂上,那么多钱足以让他放手一搏,与娃哈哈展开竞争,甚至可能击垮娃哈哈。

市场上唯一的竞争对手一旦倒下,接下来就是市场带来的巨大收益,就像当初李卫东击垮马步远后,利润急剧上升那样。但娃哈哈不是马步远,一来二去不仅没能击垮,反而闹得全国皆知,自然惊动了后面的十个工厂。他之所以能成功,无非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

这两千万的资金缺口,极有可能会让他的“贪吃蛇”策略陷入瘫痪。

这段时间,张玉凤觉得自己收获颇丰,甚至认为比商学院四年的学习还更实际、更有用。特别是李卫东这个人,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不管是啥手段,只要有效就用。

他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极为深刻,玩的是杠杆原理,用未来的收入支撑当前的扩张,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闹得太大,他这套模式完全可以持续下去。

实际上,李卫东采用的是多年后才盛行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整个上午,李卫东都泡在研发部门。与其说那是研发部,不如说是李卫东的感觉实验室。那里有十七个人,对各种产品的调配都相当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