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兔子国外交,硬气十足!

换源:

  先进的连铸连轧生产线,如同施展魔法一般,将滚烫的钢水,迅速拉伸、轧制、冷却,变成一根根、一块块、一卷卷规格各异,闪耀着金属光泽的优质钢材。

整个工厂,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有序,充满了力量与效率的生产热潮之中。

而其展现出来的恐怖生产能力,更是直接震惊了整个行业,甚至震惊了全世界!

根据工厂生产调度中心实时更新的数据显示:

在经过短暂的调试和产能爬坡,正式进入全面投产状态后,这座超级炼钢厂,仅仅一天的钢材产量,就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

这个数字,经过初步核算,竟然约等于过去兔子国全国所有钢铁企业,辛辛苦苦干上一整年才能达到的总产量!

一天,等于过去的一年!

这是何等恐怖的生产效率!这是何等逆天的产能飞跃!

当这个数据,通过内部渠道,传递到国家冶金工业部和“创世计划”总部的相关负责人耳中时,所有人都被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即便是那些已经对秦峰和沙盘的“神迹”有所心理准备的专家们,在面对如此夸张的数字时,也依旧感到一阵阵的头晕目眩,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这……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万倍返还’了吧?这简直是……是几何级数的爆炸式增长啊!”一位参与评估的冶金专家,声音颤抖地说道。

“难以置信!太难以置信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数据,打死我也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能存在如此高效率的钢铁生产方式!”另一位专家也连连摇头,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而秦峰,在得知这个结果后,虽然也有些惊讶于沙盘力量的再次超常发挥,但更多的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平静和欣慰。

他知道,这只是沙盘将他输入的“高级别原料模型”和“优化工艺流程模块”的效果,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放大和具现化而已。

源源不断的,各种规格的优质钢材,如同奔腾不息的钢铁洪流一般,从这座超级炼钢厂的各个出口处涌出。

它们被装上一列列专用的货运列车,一辆辆重型卡车,日夜不息地运往全国各地,运往那些即将开工或正在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现场。

为即将到来的,席卷全国的“疯狂基建”浪潮,提供了最坚实,最充足,也是最廉价的物质基础。

是的,最廉价。

由于这座超级炼钢厂的投产,其恐怖的产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彻底改变了兔子国国内钢材市场的供需关系。

原本因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而略显紧张的钢材供应,瞬间变得充裕到了泛滥的程度。

市场上的钢材,仿佛一夜之间就从“稀缺品”变成了“大路货”。

其直接后果,便是国内钢材价格的断崖式下跌!

各种型号的螺纹钢、线材、板材、型材……其市场售价,如同坐上了自由落体的过山车一般,一路狂泻,甚至在短短几周内,就跌破了许多从业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心理底线。

一些小型的,技术落后的,成本较高的钢铁企业,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雪崩”面前,根本毫无抵抗之力,纷纷停产、倒闭,或者被大型钢铁集团兼并重组。

整个国内钢铁行业的格局,都在经历着一场剧烈的洗牌和重塑。

但对于即将开启“疯狂基建”模式的兔子国而言,钢材价格的大幅下跌,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福音!

无论是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深水港口、机场枢纽等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城市地铁、地下管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亦或是各种工业厂房、能源设施、水利工程的建设……所有这些项目,都需要消耗海量的钢材。

钢材价格的暴跌,直接导致了这些工程的建筑成本大幅降低。

原本因为资金预算紧张而进展缓慢,或者迟迟未能上马的一些项目,现在都可以甩开膀子,加速推进了。

国家可以用同样的投入,建设更多,更好,更快的工程。

这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基建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可以说,这座超级炼钢厂的出现,就像是为兔子国的“基建狂魔”属性,又增添了一个最强劲的“加速引擎”!

然而,兔子国国内的钢材价格雪崩和产量激增,对于国际钢铁市场而言,却不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钢铁市场一直由少数几个老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所主导。他们凭借着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或者成本优势,在全球钢铁贸易中占据着重要份额。

但现在,随着兔子国这座“超级钢铁巨兽”的横空出世,以及其生产出来的海量优质廉价钢材开始涌向国际市场(虽然目前还只是少量试探性的出口),整个国际钢铁市场的供需平衡,被瞬间打破了。

国际钢材价格,应声而动,也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跌。

那些传统的钢铁生产和出口大国,比如约翰牛国(英国)、高卢鸡国(法国)、汉斯猫国(德国),以及一些其他的欧洲老牌工业国家,其国内的钢铁企业,立刻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竞争压力。

他们的钢材,在兔子国那些品质更优、价格更低的“超级钢材”面前,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

订单急剧减少,库存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了亏损。

许多历史悠久,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牌钢铁企业,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流”面前,都显得步履维艰,摇摇欲坠。

一些企业不得不大幅裁员,削减产能,勉强维持。

而另一些实力较弱,或者转型不及时的企业,则只能无奈地发出破产倒闭的哀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