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格物之风渐兴起,民间巧匠显神通

换源:

  大宋汴梁城,以及江南诸如苏杭等工商业发达的州府,最近悄然刮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格物热”。

这一切的源头,自然是那块时常悬于天际,播放着各种“神仙手段”的神秘天幕。

以及,朝廷为此专门设立的那个名为“格物司”的新衙门。

官方对“天幕新学”的重视,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在原本就暗流涌动的民间社会,激起了层层涟漪。

以往,能工巧匠们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尊重,但其社会地位,终究无法与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相提并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现在,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听说了吗?城南的王铁匠,因为能看懂天幕上那个什么‘炼钢新法’的图谱,被格物司的大人请去当差了,还给了个不小的官身呢。”

“何止啊,据说隔壁李木匠,就因为模仿天幕上的机关,改进了织布机,现在他们家的布,又快又好,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还有那个张瓦匠,看了天幕上的‘水泥’,自己瞎琢磨,竟然烧出了一种比普通青砖更坚固耐用的新式砖瓦,现在盖房子都抢着用呢。”

类似的议论,在汴梁城的茶馆酒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那些原本地位不高,甚至被视为“下九流”的能工巧匠们,因为能够理解和模仿“天幕”中的某些技艺,

或者能够根据“天幕”的启发,改良现有的工具和工艺,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追捧。

一些原本门庭冷落的匠人铺子,如今也变得门庭若市,前来请教、合作、甚至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能工巧匠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他们不再仅仅是埋头苦干的“手艺人”,更被视为掌握了“天外新学”的“奇人异士”。

这种“格物热”的兴起,也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造活力和探索精神。

李凡最近发现,自己抖乐APP上,来自“远古副本·大宋格物”的“历史关注度”和各种正面反馈信息,增长速度异常迅猛。

尤其是在他刷了一些关于“基础科学原理”

例如杠杆、滑轮、齿轮的简单动画。

“机械结构拆解”(例如钟表内部结构的模糊示意)。

“农业技术改良”(例如新型犁具的设计思路)、“水利工程模型”等科普视频之后。

来自大宋副本的“点赞”、“感谢仙人指点”、“此法甚妙,当广而推之”之类的“特效弹幕”,便会如雪片般飞来。

APP后台的“历史标签偏好分析”功能也清晰地显示,在“大宋格物”这个副本下方,“格物科普”、“民生科技”、“实用技艺”、“机械原理”等标签的“受欢迎程度”和“引发讨论热度”,均远高于其他朝代。

李凡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看来,这大宋朝,对这类‘实用技术’和‘科学原理’的视频,还真是情有独钟啊。”

这与秦始皇偏爱“仙术神迹”,汉武帝热衷“强兵利器”,唐太宗关注“盛世镜鉴”,明太祖警惕“妖言惑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一个朝代,因为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当权者的个人偏好,对“天幕”信息的接受度和解读方向,果然都大相径庭。

这个发现,让李凡对后续的“倾向引导”和“定向科普”,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或许,针对大宋这个“科技粉”副本,可以多刷一些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科普视频,说不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在李凡琢磨着如何给大宋“加料”的时候。

北宋,汴梁城,一间简陋却整洁的刻字铺内。

一位名叫毕昇的布衣匠人,正对着一堆自己亲手烧制的胶泥活字,眉头紧锁。

毕昇数年前发明了这种胶泥活字印刷术,相比于传统的雕版印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但实际应用起来,却依旧存在着不少技术瓶颈。

例如,胶泥活字的材质不够坚固,容易损坏。

排版时,字块之间难以做到绝对平整和紧密,导致印刷出来的字迹有时会出现深浅不一、歪斜松散的情况。

而且,每一次印刷完毕后,拆版、清洗、归类活字,也颇为耗时耗力。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毕昇,让他迟迟无法将自己的发明,进行更大规模的推广。

某日,毕昇在街头采买日用品时,恰逢天幕再次降临。

他和其他百姓一样,好奇地仰望天空。

天幕之上,播放的正是李凡刷到的一个关于“现代精密机械制造”的短视频片段。

虽然视频内容对毕昇而言,如同天书一般,那些飞速运转的齿轮、精准咬合的模具、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自动化设备,他一个也看不懂。

但其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精密”、“高效”、“标准化”的极致追求,以及某些机械传动和部件组合的巧妙构思,却如同在他混沌的脑海中,划过了一道闪电。

“原来……器物还能做得如此精巧……部件之间,还能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毕昇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向往。

回到自己的刻字铺后,毕昇一连数日,茶饭不思,将自己关在工坊之内。

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天幕上那些模糊却又充满启示的画面。

虽然无法完全理解那些“天外之器”的原理。

但其中展现出的某些机械运动方式,例如齿轮的啮合传动,凸轮的往复运动,以及那种对尺寸和公差的精准控制理念,却让他深受启发。

“或许……活字的材质,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胶泥?”毕昇开始思考,“若能寻得一种更坚硬、更耐磨的材料,例如铜、锡,甚至铁,制成活字,其使用寿命和印刷效果,是否会更好?”

“排版之时,若能设计一种带有精密卡槽的底板,将活字如榫卯般嵌入其中,是否就能解决字迹歪斜松散的问题?”

“拆版归类,若能借鉴天幕上那种‘分格存储’、‘自动取用’的思路(虽然他看到的可能只是自动化仓库的模糊影像),设计一种更高效的活字检选和存放装置,是否就能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

一个个大胆的设想,在毕昇的脑海中不断涌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