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浩然正气文天祥。

换源:

  章节名:浩然正气文天祥。

[他的名字叫做文天祥。]

[当他被押上刑场时,监斩官也被他的忠义所打动。]

[监斩官问他:‘你有什么最后的想法吗?只要你后悔,仍能不死。’]

[但文天祥不为所动,再问清楚哪边是南边的方向之后,他跪地数拜从容就义。]

[他面南而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拜的是谁?]

[他拜的是大宋尚有热血的志士,他拜的是心中大义,被异族统治的天下百姓。]

[他宁死不降,可南宋早已灭亡,他忠的到底是什么?]

[它中的是孔孟道统,是英雄仁义,是国事信仰,是不朽的民族之魂。]

[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一个事情,只要不想,所谓的磨难,根本磨灭不了文人风骨,灭不了千古大义,民族之魂以及人的脊梁。]

[文天祥去世之后,全国各地起义接连不断。]

[宋朝虽亡,但受民族文化宣扬有志气。]

[负纳河山的好男儿大有人在。]

[文天祥一声不响不强,就是要告诉他们一个道理,一组可以杀死我们,但绝对征服不了我们。]

[他写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

[他写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说生死为小节气事大。]

[他说喉颅可断,信仰不屈。]

……

宋理宗赵昀的时代,宋朝的国势已经不如往昔辉煌。

年老色衰的赵昀,这位曾经的九五之尊,

如今静静地躺在他那把老旧的龙椅上,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他的眼神空洞,凝视着天幕,

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他时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自己去世之后的命运。

他曾经是那么的自信,认为自己作为皇帝,是天命所归,是这世上无人能及的存在。

无论是金朝的皇帝,还是西夏的皇帝,与他相比都是蛮夷罢了。

可十余年的执政,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就是那个中兴之主?

赵昀曾经认为天上的神明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传说,

他从不相信世上有神鬼的存在。

然而天幕的出现,似乎在无声地告诉他,

世间或许真的有超乎他理解的力量存在。

赵昀感到自己现在如此疲惫,他的眼皮沉重难以睁开。

年老色衰不仅仅是体力的衰退,

连他的记忆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他曾经记得文天祥这个名字,

但如今却想不起他的模样。

他曾经是状元郎还是探花?

哪一年的进士?

为何他现在竟然记不起来了?

在漆黑的眼前,他竟渐渐回想起来当年第一次见到文天祥的情景。

那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日子。

金碧辉煌的大殿,群臣身着朱红柳绿的朝服,朝堂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因为那一年,正是数年一度的科举盛事。

他亲自在殿试中钦点状元郎、榜眼和探花等人才。

朝臣们有的因为族中子弟在科举中大放异彩而欢欣鼓舞,

有的则因为子弟未能中举而愁眉不展。

但那一天,他见到了一位状元,气度非凡、相貌俊美,所作文章更是绝妙无比。

可这个赵昀本打算委以重任的状元郎,

不久后却因父亲去世而不得不守孝三年。

三年后,当赵昀再次见到这位状元时,

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和惊叹,变得只想安稳度日,对朝政不再有往日的热情。

金国的事务,蒙古的铁骑,

这些曾经让赵昀夜不能寐的问题,

如今他都交给了宰相大臣们去处理。

他想,既然他们这么渴望权力,

如此喜欢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去做吧。

只要他自己能够活得开心,不就够了吗?

现在,赵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醒悟了。

他开始悔恨。

如果当年在国家面临危机时,

他能够亲自处理朝政,

多委任一些贤能之士,

多听取一些忠言劝解,

那么如今的宋朝,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

弹幕照旧出现了:

『文天祥是民族脊梁,是华夏人心中不朽的星辰,南宋真的不配有这群忠贞烈士。』

『文天祥死后的100年,又出了一个与他一般的后辈忠骨,也为王朝续命百年。』

『文天祥确实是于谦的偶像,也算是完成了文天祥可望而不可求的大事。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边看边流泪,尤其是劝降阶段。之前是宰相,后来是皇帝都亲自劝降,我代入都已经动摇了。但在结尾,我看到了浩然正气,我看到了文天祥这样做的意义!』

『国家将亡,又有几人能够翻天覆地,更改命运?文天祥已经做到最好了』

……

这些后代们的评论,

无论咒骂还是夸赞,对宋理宗赵昀来说,都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他的生命之火已经渐渐熄灭,

只剩下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摇曳。

他艰难地挣扎着,再次试图抬起那沉重如铅的眼皮,

仿佛每一份动作都耗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他的目光在昏暗的房间里游移,试图寻找一丝光明,

却只能在模糊的视线中看到那些对他一生的评论。

文天祥的道路令他羡慕了。

文天祥,他的名字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宋理宗赵昀心中明白,这种称赞,是不会有人给他的。

他的名字将与失败和遗憾联系在一起,成为历史的注脚。

他曾经试图改革,试图振兴宋朝,

但最终还是未能胜过自己内心的贪婪与堕落。

他的目光渐渐模糊,

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而他的故事,也将随着他的逝去而渐渐被人遗忘。

……

宋恭帝赵?,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幼帝,他的故事充满了无奈。

他出生于宋朝末年,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赵?在4岁那年,

由于父亲宋度宗的突然去世,

在朝臣和太后的一致决定下,

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赵?的童年,可以说是在战争的阴影下度过的。

在他登基不久,宋朝就遭遇了蒙古大军的猛烈进攻。

年幼的赵?根本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危机。

他只是个孩子,

对于政治和军事一无所知,

他的世界本应是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学习,

然而现实却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宋朝的都城临安被攻破后,赵?和朝臣被迫投降。

那一年,他才仅仅9岁。

元帝忽必烈并没有将他处死,

而是命令他去劝降文天祥。

看着天幕上的文天祥,赵?感到困惑不解。

他不知道国破家亡代表什么。

但是他觉得很好玩,

因为天上有个奇怪的布五颜六色的。

“文,天,祥?”

赵?眨巴着天真的眼睛,嘴里含着手指头,喃喃自语着这个字。

可惜没有时间等他长大,留给他想不明白一切

历史的车轮滚滚,时间不停流逝。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