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上帝次子创建拜上帝教,崇祯:用他爹名字命名?

换源:

  “我大汉儿郎,果然是好样的!”

崇祯抚掌,看着天幕上那些普通,却又不凡的面孔,欣慰地笑了起来。

他们汉人,汉人果然还是敢于反抗的。

而不是什么任由蛮夷欺压到头上,还无动于衷的懦夫。

正如当初蒙古压迫汉人,酿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祸。

太祖同样也率领那些奋起反抗的汉人,悍勇无畏的推翻了蒙古的统治。

恢复了汉人河山。

崇祯难得有些期待。

或许,他可以在天幕里,一堵与曾经太祖相似的风采。

而且天幕特意提起这场起义,想来这场起义对清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更有甚者,它直接推翻了清廷的统治!

想到这里,崇祯心里更加高兴。

唯一让他有点不解的是,这拜上帝教是什么?

这教名听起来,属实是有些奇怪。

……

【太平天国的民众几乎都是拜上帝教的教众】

【洪秀荃一手创办了拜上帝教,并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

【他认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在拜上帝教、太平天国内威望极高】

【洪秀荃永安封王后,太平天国就正式向全国发布檄文,号召全国人民推翻清朝】

【并突破清军的围剿,一路势如破竹,敛下三州,力量迅速壮大】

“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兄弟?”

“上帝和耶稣是谁?”

崇祯有些发蒙,这两个名字听起来都怪怪的。

汉人里,有谁会起上帝和耶稣这样的名字吗?

为此,崇祯又仔细看了看天幕里洪秀荃的模样。

的确是汉人的长相。

他放下心来,许是后来的人起名就是有些奇怪吧。

不过,洪秀荃创立的拜上帝教,里面的“上帝”,就是他的父亲?

崇祯轻吸了下气,愈发好奇起来。

要知道,“帝”字可不是谁都能用的。

而且他能够用自己爹的名字来作为教名,就表明他爹必然是很有名气的。

甚至是扬名天下,这样的教名才能吸引来那么多百姓。

想到这里,崇祯愈发好奇起来。

……

弹幕:

“终于到这个内容了,其实这场战役也是悲剧。”

“但是很厉害了,这次起义,其实吓到了那些列强,让他们知道华夏其实是个战斗民族,打起来动不动死几千万的。”

“那的确,这一仗直接打的当时的洋人收了彻底殖民的想法。”

天幕下方的弹幕滚动而过时。

各个位面看清弹幕内容的人,俱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吓到了那些列强?

他们在前面的天幕和弹幕里,就大致猜到这个称呼,说的是那些海外番邦。

这弹幕的意思是。

这个农民起义,一帮子普通百姓的起义,居然吓到了那些海外番邦!?

所有人都惊得愣住了。

那些海外番邦,将清军打得节节败退。

前面的几场战役中,那些英勇赴死的战士亦是败亡在倭军的枪炮下。

他们甚至肆无忌惮地在金陵城内,大肆屠杀。

现在,天幕居然告诉他们。

一帮子普通百姓组织起来的起义军,居然把这些番邦给吓到了。

这下子,各个位面的帝王都好奇了起来。

同时,那诸多帝王,又不免觉得满意。

果然,蛮夷就是蛮夷。

最终还是要靠汉人自己夺回华夏的尊严。

……

【太平军一路攻占金陵,改名为天京,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都落入太平天国手中】

【这个农民起义的政权,仿佛就要成功了。】

【如同许多朝代更替一般,太平天国定都后,便开始改弦更张】

【洪秀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份极具革命性的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为原则】

【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

【田分九等,无论男女,好丑各半……】

【他们试图借此,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洪武位面。

看清天幕内容后,朱元璋瞪大了眼睛。

他快步走下帝阶,脚步匆匆地往天幕方向走去。

竟然一路走到了金銮殿门口。

发觉无论他怎样向天幕靠近,都触之不及后,才不舍地放弃。

“天朝田亩制度,单论这份制度内容,的确能称一句天朝。”

朱元璋仰头望着天幕,瞳孔里还残留着震惊。

他从来没有想过,还能有这样的制度和社会。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帝王不轻不重地重复了一遍天幕里的话,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能够想出,并颁发这种制度的人,必然是位认真为老百姓着想的。”

这可相当于,将所有的田地,所有的财产,都平均分给所有百姓。

简直是生生挖了那些地主的心肝血肉。

洪秀荃却有如此魄力,颁布并推行了这样的一份制度。

朱元璋他自己就是从穷苦百姓里走出来的。

他想着要让天下的百姓能够吃上饭,让汉人不再受蛮夷欺压,不再活生生饿死。

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制度!

想到那种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社会,朱元璋忍不住一阵心动。

他扭头去问跟着他一同走出来,站在身后的刘伯温。

“伯温,你觉得这天朝田亩制度如何?”

“若是能实现,这天下都不会再有人饿死,不会有人冻死。”

“那是儒家所追求的,真正的大同社会。”

刘伯温抚掌,给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而朱元璋也正是等他这番话,马不停蹄地追问:

“那你觉得,有实现的可能吗?”

以前没有想过就罢了,如今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

朱元璋没办法做到无视他。

而且他琢磨了下,或许做不到真正的无人不保暖。

可改善百姓的生活境况,未必不可能。

刘伯温摇了摇头,“陛下,这很难实现,几乎没有可能。”

大明幅员辽阔,各地相隔甚远。

从金陵往北,往南,往西,往东,都有大片领土。

远的骑马都要赶上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

就算朝廷颁布了这些政令。

天高皇帝远的,谁知道地方有没有真的推行下去?

会不会阳奉阴违?

谁都说不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