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景不长】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分歧,发生内讧】
【1861年,清军与海外列强联手,湘军包围了安庆太平军】
【安庆的太平军粮断援绝,最终投降】
【1864年,天京被清军包围,城中无粮可食,最终被攻破】
【这场历时14年,华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失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千万人】
【“轰——”炮火密密麻麻地轰炸在城门上,火光破开了城门】
【“冲啊!”无数清军端着火枪,冲入被炸毁的城门,对准城内的百姓扣下扳机】
【一张张饿得面黄肌瘦的百姓,惊慌地看着清军,还未来得及跑,就倒在了枪口下】
【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震撼了西方列强,沉重打击了清朝与海外侵略者】
【西方列强终于意识到华夏与他们曾经击败的那些国家不一样】
【他们发现,与不畏生死的太平天国民众相比,大清反而是一个不错的合作对象】
……
大明崇祯位面。
一声长长的叹息,在行宫内响起。
崇祯手撑着桌案,望着天幕的目光,带着几分沉痛。
十四年。
长达十四年,这般轰烈的起义,最终都还是失败了。
这样下去,又还有谁能救华夏?
崇祯的目光沉痛里,还带了几分茫然。
天幕里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都在金陵定都了。
仍然逃不了战败的结局。
而且死伤如此惨重,华夏再想组织起如此规模的起义,何其艰难?
况且,华夏已经面临如此危机了。
外面有无数豺狼虎豹,正对着华夏虎视眈眈。
如此情形下,华夏又有多少个14年可以挥霍?
若是没有列强掺和进来,或许太平天国运动还未必失败。
可惜……
崇祯想到这里,面色愈发沉痛起来。
那些海外番邦掺和了进来,若是他们支持清朝,想要推翻大清就更加艰难了。
再者,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善茬。
倭国在金陵大肆屠杀,难道其余的海外番邦,就会是什么好人了吗?
他们与清朝合作,无非是发现华夏的民众,比清朝统治者更有骨气。
分明就是抱着控制清朝的目的去的。
彼时,统治华夏的,究竟是大清,还是海外番邦呢?
恐怕大清也只会成他们手里的提线木偶,操控华夏的工具罢了。
崇祯缓缓闭上了眼睛,喃喃自语道:
“看来,终究是只能靠我们自己。”
已经指望不上其余人了,现下唯一的希望,恐怕就在大明。
崇祯已经不对其他人抱有任何希望了。
与其希望谁能去推翻大清,不如他们自己来。
再度睁开眼睛时,崇祯的目光已经重新变得坚定。
他必须要尽快推翻大清,恢复大明统治。
然后全力为抵御番邦入侵而做准备。
所幸。
残余的大明现在因为他的存在,异常团结,也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
他可以大施拳脚,好好壮大残明。
“陛下,工部尚书与兵部尚书求见。”
一声通传打断了崇祯的思绪。
他有些困惑地抬头,不知道他们二人来这里作甚。
不过崇祯还是道:“让两位大人进来吧。”
说罢,崇祯就走下长阶。
等两人进来的时候,崇祯已经来到了下面。
“臣参见陛下……”
“二位爱卿不必多礼。”
崇祯伸手,一左一右,亲手将两人扶起。
“陛下,臣是来向陛下奏报一个好消息的。”
工部尚书一被扶起来,连谢恩都顾不上,急忙忙地说完,然后向殿外挥手示意。
见状,崇祯有些发蒙。
紧接着,他就看见三个小太监同时走了进来。
其中一人怀里抱着一个大盒子,里面不知道装了什么。
而另外两人,则一起抬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
崇祯瞅了瞅,觉得有点像锅炉。
就是不知道为何工部尚书要抬一个锅炉上来。
兵部尚书倒是安安静静地站在一边,只是嘴角笑吟吟的,显然高兴得很。
这副神情……
崇祯眼睛略微睁大,想到了一个可能。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指挥小太监将锅炉妥帖地放好,示意崇祯看向过路。
然后,他就给崇祯演示了一遍蒸汽机的运转。
“陛下,这就是天幕里曾经提及的蒸汽机!”
工部尚书激动无比,兴奋之下,甚至都有些手舞足蹈了。
“那日臣在家中看见,家里厨娘炖汤的时候,那锅盖被顶得啪啪作响,还冒着白烟。”
“突然就想起了,天幕里的战船动力,也有蒸汽之名,上面也是冒着白烟。”
“所以臣就尝试了一下,没想到真的能顶起重物。”
崇祯大喜,他快步上前,甚至顾不上帝王礼仪,直接蹲到了锅炉的面前。
看见那转轴在沸水蒸腾下,跟着转动,就仿佛看见了大明的未来。
“好!好!好!”
崇祯的嘴角几乎要咧到耳根去了,连说了三声好字。
研制出了蒸汽机,那就意味着,距离天幕里的那种战船不远了!
毕竟船体结构总是有相似的地方。
那些战船他们真正不解的地方,便是驱动力问题。
如今最大的难题解决了,只要银子到位,那战船必然就能研制出来。
就在这时,兵部尚书乐呵呵地插入两人的话中。
“陛下,今日其实是有两个好消息。”
兵部尚书说完,就让小太监打开了抱着的那个木盒。
只见里面躺着一把火铳。
但是样子和崇祯平常见过的火铳截然不同,反而更偏向天幕里的那种制式。
“这种火铳是仿造天幕所制的,射程更远,也更精准,炸膛的概率更是大大降低了。”
“陛下可以亲自试一试。”
崇祯被接连的惊喜几乎砸晕了,他双手微微颤抖,拿起了那支火铳。
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去了靶场。
“砰”的枪声响起,崇祯看着靶子上的那个冒着烟的洞,顿时欣喜不已。
这射程几乎比原来的火铳远了三分之一!
虽然目前火器的进展,只是将火铳改良。
天幕里的那种火炮尚未研制出来。
但是,这无疑让崇祯看到了希望。
他握着火铳,激动之下几乎要落下泪来。
“大明复兴,我汉家河山复兴,指日可待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