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过天幕所标记的那四个人。
首先,他排除了那个在他离世时,并未在侧的蒙毅,以及早已知晓的秦二世胡亥。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赵高与李斯身上。
李斯,这位历经风雨的丞相,向来以沉稳著称。
此刻,面上不露声色,丝毫不显慌乱,但心中却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大秦,这片他同样倾注心血的土地,他怎会不希望它繁荣昌盛?
他肯定是不会对大秦做什么的……吧?
赵高,作为皇帝的近侍,本应更加镇定自若。
但一想起胡亥是他的学生,再加上他心中的野望……
此刻,难免胆战心惊,翻涌起复杂的情绪。
胡亥的登基,与他赵高无关吧?
但为何,这种不祥的预感如此强烈?
【那为何要提及蒙毅?】
【因为,蒙毅虽与此事无关,但却与最终的结局紧密相连,整件事的复盘,无不透露出一种令人扼腕的遗憾。】
【若蒙毅未曾离京,那些阴谋或许根本不会得逞。】
【然而,命运弄人,他偏偏在那个关键时刻被派了出去。】
蒙毅闻言怔愣片刻,随后眼神中闪过一丝沉痛,缓缓闭上了眼睛。
他深知陛下的心思,若胡亥真有篡位之举,他在现场,或许还能阻止一二。
但即便陛下猝然离世,有左相李斯在朝,以其威望,胡亥又怎能轻易得手?
然而,蒙毅很快便摇了摇头,虽然他与李斯政见不合,但对他对大秦的忠诚,对陛下的忠心,他从不怀疑。
难道,李丞相当时也不在陛下身边?蒙毅心中暗自揣测。
至于赵高,他冷冷地瞥了对方一眼,不是他有偏见,而是赵高的种种行径,实在难以让人相信他的清白。
胡亥若要成事,赵高无疑是他最大的助力。
嬴政的目光落在赵高身上,仿佛在看一个微不足道的蝼蚁。
他清楚,即便赵高参与其中,也不过是同流合污之辈,不足为惧。
而他真正在意的,是李斯。
别人尚且还不敢怀疑他,可是嬴政却清楚的知道,篡位这种事情即便是十个赵高胡亥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成功,一定有一个朝廷上重量级的人物为他们压底,这个阴谋才可能成功。
否则,赵高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和胡亥一个没有实权的公子的话,谁听?
何况他从未流露出立胡亥的想法,更没有替他铺路,现在离天幕所预言他的死期也就差几年了。
现在都没有改立胡亥,为他铺路,接下来怎么来得及呢?
即便是有他的遗诏恐怕也很难令人信服。
毕竟他是死在路上,毕竟他压根没有流露出要立胡亥的想法,毕竟胡亥也没什么势力,诸公子谁服气,何况扶苏还在。
所以他们一定还有同党,或者说是主谋才对吧。
李斯……他们君臣相伴已有数十载。
李斯……你会是那个背叛者吗?
【让我们回溯至那个决定命运的沙丘之夜。】
【夜幕降临,赵高发现了秦始皇驾崩的惊人消息。】
【而更他震惊的是,秦始皇并未立下太子。】
【只是在下诏让他赶回咸阳主持丧事时,隐约透露出立扶苏为继的意愿。】
【然而,赵高的私心却让他按下了这份诏书,没有让它及时发出。】
【秦始皇的离世,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个可以让他实现“从龙之功”的机会。】
“咚!”赵高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诉说着自己的忠诚与无辜。
他声称自己教导胡亥只是遵令而行,并无私交,更未敢有篡位之心。
然而,嬴政却只是冷眼旁观,他想知道的是赵高如何逆转乾坤。
众人愕然,谁也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搞事的竟是赵高而非胡亥。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宦官,原来他的胃口竟如此之大。
【而此时的丞相李斯,则因担心皇子们和各地诸侯会乘机作乱,选择了对秦始皇驾崩的消息秘而不宣。】
【他命人将棺材安置在既能密闭又能通风的辐凉车中,一切照旧进行。】
【每到一处驿站便献上饭食以示皇帝仍在世;百官也如常向皇帝奏事;宦官则在辐凉车中降诏批签。】
【李斯的这一举措虽显谨慎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天下初定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动荡。】
众人皆颔首,赵高虽兴风作浪,但李斯一如既往地游刃有余。
有他坐镇,赵高与胡亥的阴谋,岂能轻易得逞?
不会是丞相出事了吧?
众人心中忧虑丞相安危,却无人敢言,恐有诅咒之嫌。
【整个队伍的权利此刻已悄然转移到了丞相李斯手中。】
【知道皇帝驾崩真相的只有李斯、赵高和几位亲近的宦官其余人等均被蒙在鼓里。】
【只要他们能顺利回到咸阳,即便赵高有私心,但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没有嫡子,长公子扶苏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更何况扶苏在众人心目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届时由他继位,大秦自然能够翻开崭新的一页。】
诚然,无遗诏则循古制,嫡长优先。
皇无后嗣,嫡子无从谈起,长公子之外,何人堪当大任?
嬴政的目光再次与李斯交汇时,李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恭敬地垂下了头。
他深知自己已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李斯是谁?】
大秦众人:自然是大秦的功臣,是辅佐陛下,缔造华夏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的丞相。
然而。
秦朝之后的人闻言纷纷摇头感叹:
人生如棋,一步错,满盘皆输,李斯可是因一念之差,而满门抄斩,清名尽丧的存在。
【若无变数,辅佐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李斯,本应稳坐历史名相之巅,其成就或超萧何、诸葛亮等。】
【然世事难料。】
【人果然不能随意立flag。】
【接下来,且看李斯如何从功勋卓著的一代千古名相,沦为后世唾弃的一代奸臣。】
此言一出,全场顿时寂静无声。
李斯默然跪拜,未敢狡言,心知陛下意决难回,心念急转。
若陛下问起,该如何解释,如何破这必死之局。
嬴政缓言:“果然是朕的好丞相。”
【此事,还需追溯至春秋战国。】
【那是一个学术璀璨、流派纷呈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竞相登台,各抒己见,犹如繁星点缀夜空。】
【他们怀揣着各自的思想瑰宝,渴望遇见能慧眼识珠的君王。】
【孔子便是其中典型,他周游列国,只为儒家学说觅得一位买家。】
天幕之下。
孔子点头,买家,这话倒是通透,本质确实如此。
【彼时,法家、兵家、儒家、墨家等流派并立,既相互借鉴又暗自较劲。】
【最终,大秦帝国采纳法家之道,一统江山,看似法家独领风骚。】
【然而,其他学派岂能心甘?】
【他们或明或暗地施展策略,企图在这场思想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随着天下归一,思想市场的版图骤缩,诸子百家不得不聚焦于同一位决策者——皇帝。】
【然而,皇权至高无上,已难以撼动。】
【于是,他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未来的继承人——公子们,期望在下一代中寻得新的机遇。】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纷纷侧目。
【关于扶苏与儒家的渊源,历史记载众说纷纭,虽无定论,却足以引发无限遐想。】
天幕之下。
商鞅等法家人物闻言,心中泛起了涟漪,面露不悦。
他们辛苦耕耘的成果,难道要被其他学家取代不成?
PS: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谢谢各位读者大大们~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