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永乐大帝(3)(求鲜花,收藏)

换源: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棣一上台就是斩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朱棣在位时期,迫于政务的压力,恢复了大学士一职,这群人做为皇帝的秘书辅助政务,朱棣任命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始设内阁,内阁制度就此建立。

洪武

朱元璋对着旁边的小朱棣上去就是一脚,这不是多此一举么,咱辛辛苦苦废宰相,你倒好又走向老路了。小朱棣都懵了,这能怪我么?搞得我现在是皇帝似的?不过这句话小朱棣也只能在心里想想,不然会被打得更惨。

一旁的朱标看着老四的做法,心里也暗暗赞同,虽然爹你后面设立了大学士但是也累啊。谁能向你那么肝啊,一天睡在奏折里似的!铁打的腰子,唉我现在腰都有点酸,等会下去弄个虎鞭补补。

朱棣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

锦衣卫加东厂,使朝廷侦察工作日益严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为防范驻防军将专权,成祖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出使外国也虑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

《明史·宦官传序》说: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得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宦官成为皇帝的耳目和心腹,明朝的心腹之病不可免了。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

洪武

“这个老四,是不是要和他老子作对啊?咱立在皇宫门口的那块牌子是没有看到是吧,居然用宦官!!”朱元璋真是被气笑了,看到躲在一旁的小朱棣,冷笑。来人燕王殿前失仪给我拖出去打两板,朱棣满眼吃惊,不是又关我啥事啊?老爹实在不行你私信后来的我啊!!!

永乐。

朱棣:咋感觉有人在念叨我呢?光幕振动,朱元璋给你发来一条私信。

坏事了,老头子看到我用了宦官,要完!!!,太子就跟你爷爷说我不在!!

朱高枳:、、、、、?

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

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这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唐大明宫

好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朱棣好大的气魄,承乾你要好好学学这个朱棣。

是的父皇,李承乾的眼睛亮闪闪的看着那个气势磅礴的朱棣,有我爹爹的风范么!

宋。

朱仙镇岳飞:要是天子能像这位皇帝多好啊!岳飞注视着天幕久久不能释怀。

对于北方,朱棣采取怀柔征征缴,恩威并施的方针,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让北元的势力永远不能独大,渐渐分裂成鞑靼,瓦剌等部落,一时间蒙古内部内斗严重,要靠大明救济。

永乐四年陈氏子孙来到朱棣面前告状,国内有奸臣作祟,请求大明帮助复国。

七月,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

成祖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明成祖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

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丘福先率领千余人马到达胪朐河,轻敌冒进、指挥失当,与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同战死,其所率领的人马也在胪朐河覆没。朱棣震怒,决意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鲁台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

后来,阿鲁台降顺,成祖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明成祖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再度出塞亲征瓦剌。

六月,忽兰忽失温之战,答里巴汗与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王,率骑兵分三路列阵距明军十余里的山头上,约三万余人,每人带从马三四匹。

明军派兵向马哈木挑战,马哈木派蒙古骑兵冲下山坡迎战,被明军密集的“神机铳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顶。此后明军的东西两翼部队挺进,双方互有死伤。

傍晚,朱棣指挥数百精骑为前锋,火铳随后齐发,骑兵乘势力战,瓦剌部大败,王子等十余人阵亡,数千人被杀,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脱身逃亡至土剌河

明军大破瓦剌后,向阿鲁台宣谕捷报,阿鲁台不久后便遣使来朝。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朱棣亲征鞑靼,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

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得知阿鲁台已逃走,停止追击,在回师途中,朱棣又率军击败一贯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捕斩甚众,兀良哈部的余党诣军门投降。

亲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明成祖再次亲征阿鲁台,九月,明军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其部落溃散,便未出兵开战。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落投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十一月明军回到京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成祖最后一次亲征鞑靼,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

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获悉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

此外朱棣还在文化外交上大有作为。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

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在外交上,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扬大明天威,从海外拉回来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并且有很多的小国家的国王也纷纷来到大明请求朱棣的封诏。一时间大明有万国来朝之景,好不宏伟。

PS:

新人作者求各位读者轻喷,望各位读者多多评论,给作者多提建议,感激不尽!!!!

多谢各位的鲜花和收藏,作者十分开心!!!谢谢!(求鲜花,收藏)

在此,多谢“小和尚庙”的月票!!!!

求鲜花!求鲜花!点点收藏!点点收藏!求评论!求评论!求推荐!求推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