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水稻(求鲜花,收藏,)

换源:

  周易放下手机,揉了揉眼睛嘴巴嘟囔:“这皇帝爱民如子,那不是狼爱羊么?,大可不必!”

(杂交水稻)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进入21世纪以来,最新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巩固了这一结论。

2006年,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炭化稻米,距今约11000-8500年。

“那么当时水稻亩产是多少呢?”

“约40公斤。”](找不到数据!!!,作者瞎编的。)

光幕面前的人们:“、、、、,好吗?知道后世喜欢动不动挖坟,这都挖到一万年前了。”

嬴政在心里算了算,一万年前,那比三皇五帝还远多了。尽管对后世的科技有所印象,但是依旧难以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粮食产量大约在50公斤左右,

《管子·轻重甲》记载春秋时期的亩产量:

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

换算成今天的田亩数和重量单位为:30亩地产1600公斤,平均亩产50公斤。这是春秋时代的最高水平,孔子在那个时代追求“食不厌精”,但那也只能是梦想。

《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

换算成今天的田亩数和重量单位为:耕种30亩地,平均亩产可以达到63公斤。

再往后看

嵇康的《养生论》记载:

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这是当时良田的标准,也是当时亩产的最高水平,换算成今天的单位为: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所以曹老板颁布禁酒令也是有道理的,

直到唐宋元明清在太湖地区的粮食产量差不多在140~340公斤左右,这估计与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有关。

20世纪中叶,建国初期,因为战争的问题,我当时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到1976年之后,袁隆平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才让亩产越过了600公斤。]

汉。

刘邦:“多少?怎么会差这么多啊?什么神仙稻种,给乃公用用啊!!!”

大唐。

李世民的瞳孔微微一缩,怪不得后世有那么多人,这粮食是我大唐的几倍啊。

那些百姓看到后世的粮食能产这么多,都有人直接跪下祈求老天爷将这种仙粮赐给自己。

元朝王祯兴冲冲的讲这些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里面,将来打算一并编入农书内。

2004年袁老超级稻,亩产超过800公斤

乾隆:“这才几年啊,又涨这么多?凭什么,凭什么。”

一旁的侍卫,宫女都习惯了他这样大喊大叫了,脑疾否!!!

北魏

贾思勰看着这短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产量的上涨,他觉得这其中的关键就应该是这个种子了。所以,他正让自己的小斯将一些稻谷拿过来好好的研究一下。

[2014年溆浦示范点,亩产超过1000公斤

2021年,袁老团队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南方双季亩产1500公斤]。

这两个信息又震惊了光幕前的众人。



朱元璋:“农神啊,农神!!朕要给个这个袁老立庙,给我写进史书里。”

崇正时期

朕不要这么多,六百就够了,老天爷能否帮帮朕啊,我不想让大明亡于我手中啊!!!

“原来后世的粮食竟然这么惊人啊,看来我以为600已经是极限了!!”

李世民叹了叹气,没办法若我大明有这种圣人该有多好啊!

长孙无忌想了想:“陛下,不如找一些善于耕种的农民,来研究这种水稻吧,哪怕是提升一点点那也是莫大的功德啊!!”

众人一听都纷纷的赞同起来了:是啊!陛下。

那好,令各地的县令去乡野里请那些大农到长安来、、、、、

那么你知道么?这样的水稻到底是如何来的、、、、、

众人看到光幕要放仙粮的来历都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开始记录了。

(杂交水稻是如何诞生的呢?)

正在记录的人们看着光幕幕突然一动不动,咋回是啊?

这难道坏了?

画面一转,原来是周易又饿了在点外卖。。。。。。。

“你不是吃了么?啊,就饿了,大馋小子啊!!!!”

PS:

新人作者求各位读者轻喷,望各位读者多多评论,给作者多提建议,感激不尽!!!!

多谢各位的鲜花和收藏,作者十分开心!!!谢谢!(求鲜花,收藏)

求鲜花!求鲜花!点点收藏!点点收藏!求评论!求评论!求推荐!求推荐!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