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大唐的“太阳和月亮”(2)

换源:

  [此时的杜甫正在东都洛阳。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因长在中原,其父祖皆官宦硕儒,受家学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颇大。

从小就开始学习写诗,他在晚年写的《壮游》一诗中追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后来杜甫在诗歌中,多次以凤凰比喻心志。

比如他48岁时所作《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乃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则预示天下大治。

从杜甫的诗歌中,你能看出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是担心无母的幼凤无人照顾,他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血,啄喂孤愁的雏凤,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凤凰展翅,让普天下的苍生过上无忧的生活。

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让人无不垂泪。]

与杜甫不同的是,长于蜀地、出身游商的李白受道家的影响较大,求仙访道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诗歌中他喜欢用庄子想象中的大鹏来形容自己的凌云之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气势宏大而万里空灵,蕴含了在大自然中搏击的无穷力量,但对人群与社会的兴趣似乎很淡。

李白一直对儒家思想有一种蔑视和抵触。他在诗中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论语·微子》就载有楚狂人唱着“凤兮凤兮”而告诫孔子的歌,李白自比那个唱着凤歌劝谏孔子隐去的楚国狂人。

杜甫对李白抱有神秘感,以前在长安城附近的长乐坡(又名饭颗山)一带曾匆匆见过李白一面,那时的李白,是朝廷看重的诗人,玄宗身边的诏诰起草者,动辄声色犬马,公子王孙相随,止则高朋满座,有鸿儒谈笑,而杜甫在诗坛刚刚崭露头角,无法与李白有深入交流。

此次李白来洛阳,明显有许多失意,这种失意,却让略显拘谨的杜甫有了接近李白的勇气。

未料想李白竟然能够记起他们曾在饭颗山前的那次见面。他们关于诗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李白追求虚无缥缈,试图超越现实,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所以它的诗歌大多游走在自然之中,想象奇特,天马行空,很少受格律约束。杜甫则凭家学渊源,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崇尚那些讲究格律形式、典故丛生的诗歌。

杜甫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承认现实,在格律的方寸之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因此他的诗歌,张力很大,在日常琐碎的描写中沉郁而深刻。

平等的学术争论让他们有了相互了解的可能,也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李白写下《戏赠杜甫》:“

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做诗苦。”

李白首先回忆曾在饭颗山前与杜甫首次见面的情景,那是日当正午的时分,杜甫头戴一顶斗笠。这次见面,却发现杜甫消瘦多了,一定是因推敲诗句造成的。

诗意中不乏对杜甫费尽心机遣词造句情形的善意讥诮。杜甫读完诗后浅浅一笑,一种冰冷的隔阂在宽厚的微笑中就此消融。

@猫猫教万岁(他两的关系是真的好,羡慕极了)

@我为李杜撞大墙(李白大大的情商挺高的啊!!)

@睡一天(可能是对好盆友吧!)

李白狂放豪爽和喜欢闲游的个性,对杜甫有一种吸引力,杜甫深知自己身上最欠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品质。

听说李白不久就要去梁宋一带寻仙访道,他含蓄地表示自己也想去梁宋一带,希望一起同行。李白也乐意与这样一位友好而心地宽厚的兄弟同游。

有一天他们在商丘漫游时与高适不期而遇。高适此时还不作诗,喜欢谈论时事,这一点让三位胸怀天下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

@长安(长安三剑客到齐了,啊啊啊啊!!!)

@假期没了(高适,是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啊!!!)

高适:“我也能做到那样么?天下~谁人不识君!”

他们登上单父台,朝北而望,此时玄宗为拓展疆域,喜欢在边关动武,不仅百姓骨肉离散,死伤无数,像边将安禄山之流乘机邀功请赏,囤积钱粮,扩充兵力,伺机作乱,“万里风云”不可管测。诗人的眼光是睿智和超前的,他们虽在痛饮游乐,时局及国家安危却让他们难以释怀。

快意的游玩让时间转瞬即逝,冬天里,高适与他们告别,去楚地漫游,李白、杜甫则北渡黄河,登王屋山,后来到了齐州(济南),深秋时又到了兖州。

杜甫就住在李白的兖州家中,杜甫诗中描述:“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有些惆怅,李白就领他去北城郊外寻访一位叫范十的隐士,他是李白的故交;东鲁一带自古崇尚黄老之术,李白和杜甫还一起随董奉先炼师炼丹,可是空手而归。

至此,杜甫对跟随李白寻仙访道的生活产生了失望。

杜甫自幼就有“窃比稷与契”的雄心壮志,自从24岁在东都洛阳考进士不第,10年来他稍有懈怠,现在又跟随李白闲游,一晃就是两个年头,过了一番放荡不羁的生活后,他感到内心异常空虚,决定离开李白,再去获取功名。

两位伟大的诗人就要分别了,临别的时候,杜甫又写下一首著名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以前与李白见面不久曾在一首《赠李白》诗中表示愿意跟随李白“方期拾瑶草”,最后在这首《赠李白》中又从“未就丹砂”开始质疑,反思他与李白的这种生活:秋天里相互看看对方如飘转飞蓬,至今也没有炼得仙丹有愧道教祖师,我们整日痛饮狂歌空度时光,飞扬跋扈究竟为了什么呢?

(李白浪漫了一生,杜甫忧愁了一生。。。。)

而李白似乎对杜甫这种情绪变化和提醒并不在意,他像一个失望后整日沉醉的酒徒,有他自己狂醉的情绪逻辑。

那盏酒杯,在李白那里,一直是那样的金光闪闪。李白送别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整首诗中,一二四联的注意力都在饮酒上,只有第三联,是在饮酒之余,偶然抬起头来瞭望自然景色。因为这其中的情义缠绵,非酒似乎不能消解。此情此景都浓缩成更深的情感和意象,沉积在杜甫的心里,开始了漫长的发酵。

杜甫走了,李白独自来到沙丘,因为思念不禁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思念杜甫之情,薄酒无法消解,歌曲也不能传达,犹如浩荡汶水。

从此以后李白再没写过怀念杜甫的诗歌,而杜甫却不然,时间越久,思念李白的情感越浓烈,尤其是在李白的人生走入最低谷的时候,写过许多篇怀念李白的诗歌。

这可能是道家与儒家的不同,道家偏重个体的自觉,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儒家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仁爱。

745年深秋李白杜甫分手后,杜甫西返,试图再次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第二年因参加宰相李林甫选贤考试的骗局而无果。

他曾失望地叫喊:“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他质问儒家思想,但是质疑归质疑,杜甫还是没有“归去来”,没有抛弃儒术,而是继续留在长安,用近1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等待中谋求职位。

开元。

众人怒气匆匆的看着李林甫,“你个奸臣,居然肆意妄为,将我大唐科举当做儿戏。请陛下杀了此贼。”

李隆基看着这个宠臣,心里虽有不忍但还是将李林甫打入大牢了!!!

贞观。

“兔崽子,你最好别做出更蠢的事情!!!”李世民的脸色暗沉。

PS:

新人作者求各位读者轻喷,望各位读者多多评论,给作者多提建议,感激不尽!!!!

多谢各位的鲜花和收藏,作者十分开心!!!谢谢!(求鲜花,收藏)

求鲜花!求鲜花!点点收藏!点点收藏!求评论!求评论!求推荐!求推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