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整,闹铃准时响起。
白希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关掉闹钟,翻身下了床。
今天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凑。
首先是和指导老师讨论毕业论文,接着要去一趟图书馆,最后还得去趟行政楼处理一些琐事。
想到这里,白希就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动作。
洗漱完毕后,白希走出宿舍。
三月清晨的魔都还有些凉意,但这并不影响他享受这份难得的清爽。
穿过几个路口,白希很快就来到了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学楼。
走进大厅,距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只有寥寥的几个人,一片冷清的氛围。
白希径直走向电梯,在电梯口等待的时候,他还在脑海中梳理了一遍即将讨论的论文细节。
就在这时,电梯的门打开了。
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
这个人白希认识,是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王世明。
记得在大一的基础课程中,王老师给他们上过《工程力学》。
当时白希就觉得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有些奇怪,总感觉不太友好。
王老师好。白希主动打招呼。
王世明看了他一眼,没有回应,直接走开了。
白希耸了耸肩,按下了电梯按钮。这种事他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没必要较真。
来到三楼,白希敲响了指导老师办公室的门。
请进。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
白希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略带书卷气的脸庞。他的指导老师陈宇正在整理桌面上的文件。
小白你来了,快坐。陈宇热情地招呼道。
白希在沙发上坐下,顺手把带来的论文打印稿放在茶几上。
最近怎么样?陈宇关切地问道。
还不错。白希简短地回答。
毕业打算做什么?
直接工作。
心里默默补充了一句:去做太空电梯应该也算是工作吧?
不考虑读研究生吗?陈宇微微皱眉。
想稳妥点,直接就业。白希解释道。
陈宇沉思片刻:其实你不用担心的。我这边有个博士名额,以你的成绩肯定能过,读完博士我直接把你推荐到研究所或者学校里。
白希连忙摆手:谢谢老师的好意,但我真的想早点工作。
听完白希的话,陈宇明显愣了一下。从他脸上的表情不难看出,他是真心希望白希留校读博的。
白希对此完全理解。毕竟他在大二时就加入了陈老师的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好几项课题研究。
其中有三篇论文的质量尤其出色,甚至达到了博士课题的水平。
要知道,这些成果都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如果不是因为专业限制,陈宇一定会全力争取让白希留下来的。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太明白天赋的重要性了。
有些人即便再努力,也只能达到有限的高度;而另一些人,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很显然,白希属于后者。
但问题是,现在的白希早已今非昔比。
在他的眼中,土木工程这个看似庞大的领域突然显得无比渺小。
想想看,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体系已经沿用了整整一百多年,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围绕着这个体系展开的。
这哪里是什么高科技?
充其量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罢了。
因此,当陈宇提出让他留校深造的建议时,白希只能礼貌地拒绝。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个领域继续钻研下去的意义并不大。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老掉牙的技术上,还不如多了解一些前沿科学。
看到白希态度坚决,陈宇也只好放弃说服的想法。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学生执意要走,他也不能强行挽留。
那你今天来找我商量什么呢?我还以为你回心转意想读研了。
陈宇故作轻松地说道。
老师,我想改一下毕业论文的题目。白希说道。
以你的水平,毕业论文还不是随便做?
陈宇有些不解,你大二就跟着我做研究,现在连核心期刊都能投中了,区区毕业论文有什么难的?
我想做个新颖的题目。白希解释道。
想创新干嘛不搞科研,企业哪来的创新空间?
陈宇有些哭笑不得。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虽然近年来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研发实力的建筑企业,但这些所谓的创新大多集中在施工工艺或者新材料应用方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还很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