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同志,您看的这是什么书啊?看得这么入迷。”许大茂指了指娄晓娥放在桌上的那本书,好奇地问道。
娄晓娥将书的封面展示给许大茂看,微笑着说道:“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母亲》。我以前看过一遍,觉得写得非常好,所以今天又拿出来重温一下。”
“哦,《母亲》啊!这可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许大茂闻言,眼睛不由得一亮,立刻就找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切入点。
他凭借着系统新手大礼包中“强身健体丸”带来的精神力提升(这使得他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得到了增强),以及他前世作为一名资深文科生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开始和娄晓娥就《母亲》这部作品,以及高尔基的其他一些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他从作品的时代背景聊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写作手法的运用聊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不时还能说出一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完全不像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
娄晓娥原本只是出于礼貌和感激,才和许大茂聊了几句。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她很快就被许大茂那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以及对文学作品独到的见解所深深吸引了。
她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电影放映员,竟然对文学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谈论起高尔基、肖洛霍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时,那种神采飞扬、如数家珍的模样,简直比她认识的一些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还要专业!
这让她对许大茂的印象,再次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她开始觉得,这个男人身上,似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闪光点。
两人越聊越投机,话题也从文学作品,逐渐扩展到了电影、音乐、艺术等更广泛的领域。
许大茂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一名“穿越者”的优势。他不仅能和娄晓娥聊这个时代流行的《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等国产电影,还能聊到一些娄晓娥闻所未闻的、后世才出现的经典外国电影,比如《罗马假日》、《魂断蓝桥》等等(当然,他会巧妙地将这些电影的内容,包装成自己从一些“内部资料”或者“外国友人”那里听来的故事)。
他还知道娄晓娥喜欢小提琴,便和她聊起了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生平和作品,甚至还能哼唱出几段经典的旋律,让娄晓娥听得如痴如醉,看向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崇拜和欣赏。
在交谈中,许大茂也敏锐地把握着分寸,既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才,又不显得刻意炫耀和卖弄。他时而风趣幽默,讲一些自己下乡放电影时遇到的趣闻轶事,逗得娄晓娥忍俊不禁,笑靥如花;时而又会就某些社会现象或人生哲理,发表一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多都来自于系统在他脑海中潜移默化植入的一些“知识碎片”),引人深思。
他的谈吐举止,自信从容,张弛有度,完全不像是一个只有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反而像是一位饱经世事、阅历丰富的智者。
娄晓娥被许大茂身上那种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她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许大茂那里,她听到了许多新奇的观点,了解到了许多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
她开始觉得,和许大茂聊天,是一件非常愉快和有益的事情。她甚至有些庆幸,自己今天来到了图书馆,才能有幸遇到这样一位谈吐不凡、见识广博的“奇人”。
两人在图书馆那个安静的角落里,旁若无人地聊着,时而低声细语,时而会心一笑,气氛融洽而又温馨。
不知不觉中,时间悄悄地流逝。
当图书馆墙壁上的挂钟,发出了“当当当”的几声清脆的报时声,提醒着人们午饭时间已经到了的时候,两人才有些意犹未尽地从愉快的交谈中回过神来。
“哎呀!都这么晚了!”娄晓娥看了一眼手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许同志,真是不好意思,跟您聊天太投入了,都忘了时间了。我得赶紧回去了,不然家里人该担心了。”
许大茂闻言,心中也感到一丝小小的失落。他也觉得和娄晓娥聊天的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聊够呢。
但他知道,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今天能够和娄晓娥有这样一次深入而愉快的交流,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了。
他灵机一动,脸上露出了一个真诚而又带着一丝期盼的笑容,对娄晓娥提议道:“娄同志,既然时间不早了,相请不如偶遇,要不……要不我请您到我们厂外面不远处那家小饭馆,简单地吃顿便饭吧?也算是我……我感谢您上次在百货大楼帮我解围(指墨水事件)的一点小小谢意。”
他故意将上次娄晓娥买墨水的事情,说成是娄晓娥帮他解围,这样既显得自己谦逊有礼,又能让娄晓娥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他的邀请。
娄晓娥听到许大茂的邀请,微微愣了一下,脸颊不由得泛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
她心中有些犹豫。毕竟,她和许大茂才认识不久,而且男女之间单独出去吃饭,在这个年代还是比较敏感的事情。
但是,她转念一想,许大茂这个人看起来也不像坏人,而且刚才两人聊得那么投机,她对许大茂的印象也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许大茂是以“感谢”的名义邀请她,如果自己断然拒绝,似乎也有些不太礼貌,辜负了对方的一片好意。
她看着许大茂那双真诚而又充满期盼的眼睛,心中那点小小的犹豫,很快就被一种莫名的冲动所取代了。
她轻轻地咬了咬嘴唇,然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柔声说道:“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