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检查了下粮本,这个月的粮食配额,自家已经用完了,
一个壮小伙,一天能吃一斤粮食,还需要搭配蔬菜和肉才够。
这还不算何雨水15岁了,在疯长身体,也是饭量大增的时候。
粮票他有,但是买不到粮食,因为粮站这个月也断粮了,下月才能购买,粮本上还有定额限制。
按照粮本规定,一般成年市民每月的定量为24斤,其中精细粮和粗粮按30%和70%的比例分配。
这意味着每个月他们能获得7斤多的白面,其余大部分是玉米面和高粱面,这是那个时代粗粮的主要来源。
这种定量制度在满足基本口粮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对粗细粮平衡的重视。
四九城的市民,按定量24斤计算,每人每天不到一斤粮食,三顿饭能吃个七八分饱饭,已经算不错了。
好在何雨柱是轧钢厂食堂的大厨,自己不缺吃的,工资和粮本配额用于照顾好妹妹就行了!
何雨柱看着系统面板上的“100元”巨款奖励,心里乐开了花。
这年头,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块钱,
他这一下就相当于有了三个月的收入,简直是天降横财!
“雨水,过来!”何雨柱冲着正在收拾碗筷的妹妹招了招手。
何雨水颠颠地跑过来,好奇地问道:“哥,什么事儿啊?”
何雨柱装模作样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大团结,在何雨水眼前晃了晃,
笑着说道:“喏,这个月的生活费,拿去!”
何雨水吓了一跳,连忙摆手道:“哥,你哪来这么多钱?我不要,你自己留着娶媳妇吧!”
何雨柱敲了一下妹妹的脑袋,没好气地说道:“就你机灵!哥有钱,还能亏待了你?
这个月你就别带饭盒去学校了,直接在学校食堂吃。食堂有肉菜!”
“学校食堂?”何雨水愣了一下,“那得多费钱啊!”
这时的学校,实行吃食堂按桌席吃饭。
伙食标准各地不同。
县城学校每月6—7元,农村学校5—6元,不得过高也不得过低。
普通一个人的生活成本,也是这样一个水平。
想吃点其他的零食,需要自己购买。
何雨柱神秘一笑,说道:“放心吧,哥心里有数。
这年头,缺的是粮食啊?钱都花不出去了!
你就放开了吃,别饿着了自己,不够了再跟哥说!”
何雨水半信半疑地接过钱,心里却甜滋滋的。
哥哥虽然平时大大咧咧的,但对她这个妹妹是真的好。
自从何大清51年跑了,她就靠这个马大哈哥哥养活着!
解决了妹妹的吃饭问题,何雨柱心情大好,哼着小曲儿开始收拾屋子。
看着这间有些破旧的房子,心里暗暗盘算着。等到手里有钱了,是时候该好好改造一下了。
第二天一大早,何雨柱就去了趟鸽子市,用系统奖励的票换了不少好东西。
这些票据太多了,100斤粮票,根本买不了这么多粮食,所以干脆换出去50斤。
又去菜市场,买了2斤五花肉,这才回家做早饭。
回到四合院,他故意把买来的东西在院子里晃悠了一圈,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哟,傻柱,你这又是从哪儿弄来的好东西啊?
瞧这白面,多细致,还有这肉,肥瘦相间,真香啊!”
说话的是贾张氏,她那双绿豆小眼直勾勾地盯着何雨柱手里的东西,恨不得直接扑上来抢走。
何雨柱故意把东西往身后一藏,斜着眼看着贾张氏,
阴阳怪气地说道:“我说贾张氏,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啊?我买点东西自己吃,关你什么事儿啊?”
“哎哟,傻柱,你怎么说话呢?咱们可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就忍心看着我家棒梗饿肚子?”
贾张氏立刻摆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何雨柱心里冷笑,这贾张氏还真是脸皮厚,都这时候了,还想着占他的便宜?还想吃肉!
“贾张氏,我可不是你儿子,没义务养活你们一家子。
想要吃肉,自己去买去!”
何雨柱毫不客气地说道。
贾张氏被怼得哑口无言,气得脸色铁青。
“傻柱,你太过分了!你还有没有一点同情心啊?”
这时,秦淮茹也闻着味儿出来了,她楚楚可怜地看着何雨柱,试图用自己的美色打动他。
毕竟以前的傻柱,就是喜欢她这款!
何雨柱看着秦淮茹那张我见犹怜的脸,心里却毫无波动。
这女人,表面上柔柔弱弱的,实际上心机深沉得很。
按照剧情,这是最后的赢家,吃了傻柱、易中海、聋老太太等人的绝户,
整个四合院先变成养老院,再变成贾家大院!
“秦淮茹,你别跟我玩这套,我可不是傻子。”
何雨柱冷笑道,
“你要是真有困难,可以去找一大爷帮忙,
他是街道办选的管事人,别来烦我!”
说完,何雨柱不再理会她们,径直回了自己的屋子。
“砰”的一声关上门,留下贾张氏和秦淮茹在院子里干瞪眼。
“这个傻柱,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以前还能给个饭盒,现在饭盒都没有了!”
贾张氏气急败坏地骂道。
秦淮茹眼珠子转了转,心里暗暗盘算着。
看来,想要从何雨柱这里得到好处,还得想别的办法才行。
何雨柱想趁着贾东旭还在世时,就和贾家闹翻,
免得以后这两年,灾情更困难了,被易中海道德绑架接济贾家。
易中海住在中院西厢房,两间青砖砌成的房间,
窗户上糊着泛黄的窗纸,房间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挨着何雨水的房子。
易家只有易中海和一大妈两人,膝下无子,这也成了老两口心头的一块心病。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担心养老的问题,
尤其是易中海,作为轧钢厂的八级工,他深知养儿防老的重要性。
为了晚年生活能够有所依靠,他将目光投向了院里的年轻人。
贾家的贾东旭,年轻力壮,为人也算勤快,成为了易中海的首选。
易中海将贾东旭收为徒弟,倾囊相授,将自己多年的钳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在易中海的悉心教导下,贾东旭进步很快,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二级钳工,
每个月拿着37.5元的工资,勉强能够养活贾家。
PS:新书起航,求数据,求一朵鲜花,一张评价票,给各位读者老爷磕头了,感激不尽,每日发布万字以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