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则留在母亲办公室聊了几句,说下午要出去找人简单收拾一下分到的房子,打算最晚下周搬进去。
林秀芳告诉他:“你去街道办找你二嫂,街道办有专门修缮房屋的工匠,别自己瞎忙活。”
李卫国第一次在轧钢厂食堂用餐。办公室的薛梅告诉他:“咱们厂有四个食堂,办公楼这边最近的是第三食堂。这四个食堂里,就属三食堂的饭菜最可口。厂里领导的小灶也在这儿,因为三食堂的大厨何雨柱厨艺精湛。”
听到何雨柱的名字,李卫国想起以前他们是院子里的邻居。
这个何雨柱就是大家口中的傻柱,好像给贾家帮了一辈子忙,结果被院子里的几个老家伙算计,最后被赶出院子,冻死在桥洞下了。
也不知道现在这个时候,何雨柱有没有被人利用。
贾家的贾东旭应该还活着,估计事情还没发展到那一步。至于院子里的易忠海等人是不是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在院子里作威作福、道德绑架众人,就不太清楚了。
等以后住进去再慢慢了解吧。不想这些了,先吃饭,吃完饭还有事要办。
食堂的饭菜很简单,李卫国排队打饭,只有两个菜,一个炒土豆片,一个炒白菜,没有荤菜。他要了两个二合面馒头,总共花了两毛钱,这还是因为单位有补贴。
坐在饭厅里,薛梅说:“咱们厂每周一、三、五会有一个荤菜。今年物资比较短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好在粮食能吃饱。
咱们厂是部里直属企业,又是重体力劳动的重点企业,政策上比较照顾,外面的小厂日子可就没这么好过了。这也是今年厂领导重视采购三科的原因,希望能多采购些计划外的物资,填补厂里的缺口。”
李卫国边吃边聊,很快就吃完了饭。
他没见到三食堂的何大厨,也没听到有人说厨师颠勺的事。
想来也是,大厨忙完后厨的活,不可能还出来打饭,那样太掉价了。食堂有不少帮厨,打饭的活儿都是他们干的,所以之前听到的关于颠勺的说法可能不太准确。
吃完饭,李卫国回到办公室,背上军挎包,朝小楼后面的自行车棚走去。找到自己的自行车后,发现车子很旧,上面满是灰尘,估计好车都被先来的人挑走了。
不过李卫国不是个挑剔的人,他把车子推出来,在水龙头旁用抹布简单擦洗了一下,检查后发现车胎和刹车都没问题,虽然是旧车,但骑起来还挺轻便的,他心里挺满意。
出了厂门,李卫国直奔街道办。现在过去,二嫂可能还没到单位,他打算先去办理房屋装修的备案手续。
自己刚分了房子,如果不向街道办登记就装修,院子里的人可能会找麻烦,毕竟房子两边还是公产,万一出问题就说不清楚了。
李卫国不太清楚现在的办事流程,在街道门卫室,他递上一支烟,和看门老头聊了起来,说自己刚分了房子,想找人重新修整一下。
“小伙子,你算是问对人啦!你直接奔后院去找房管科的杨主任就行,他专门负责这事儿。
他手底下有一帮工匠,都是在街道办挂了名的,这些人可都有两把刷子,不少以前还是前朝工部里的行家呢!你那小屋子要修缮,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你不知道,咱这四九城的古建筑可多了去了,可惜好多都遭了破坏。就你住的那院子,以前那可是相当气派的大宅院,后来也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建国后才重新修整过。
你没发现西跨院被隔开了,现在成了南锣鼓巷供销社的仓库,东跨院也变成荒地,房子都塌完了,一直就那么荒着!”
“没想到我分的这房子还有这么多故事,看来不简单啊!”
“那肯定的,咱这四九城,随便哪个旮旯都可能有点历史,你可得多学着点!”
眼看到了上班时间,便向这位健谈的门卫大爷告辞,朝街道办后院走去。杨主任是老熟人了,昨天才打过交道,所以很快就找到了他。李卫国把情况一说,杨主任立刻表示没问题,开了张条子,还写了个地址,让李卫国去找人修缮房屋。
从杨主任办公室出来还不到十分钟,这办事效率真高。李卫国和门卫大爷打了招呼后,就向东四胡同走去。按照杨主任给的地址,要找一个叫赵大山的人,说是只要提街道办杨主任介绍的就行。
没一会儿就到了地方,李卫国感觉这地儿有点眼熟,等走到一处院子前,他才发现这不是同学赵安家附近嘛!他左右瞧了瞧,确定没错。
于是他走进大院门,正好碰到上次见过的那位大爷。李卫国掏出烟,递过去一根,说道:“大爷,您还记得我不?”
大爷瞅了瞅李卫国,说:“你不就是来找中院西厢房赵安的那个小伙子吗?前几天你来过,今天又找他?”
“今天不找他,就算找他也不在家。我是来找赵大山的,街道办杨主任介绍我来的,想请他帮忙修房子!”
“哦,这样啊,赵大山就住赵安家隔壁,你进去看看吧,他们是一家子!”
大爷把烟别在耳朵上,靠着墙继续晒太阳。李卫国道了谢,推着车往院子里走,心里琢磨着,这可真巧,找来找去都是熟人。
进了中院,这院子是个大杂院,比起李卫国分到的四合院差远了,不管是面积、房屋结构还是规制都不一样。中院住了好几户人家,李卫国在西厢房附近看了看。
这时,一个妇女提着水桶出来接水,看到李卫国在这边张望,就问:“小伙子,你找谁呢?”
“您好,我找赵大山,不知道他住哪户?”
“你是?找他有啥事?”
“哦,是街道办杨主任介绍我来的,想请赵师傅帮忙修房子!”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